永宁锣鼓
萧绪康
相传,元朝末年,连年干旱,兵荒马乱,二三十户人家的“雨泥村”村民挤居在合阳县金水沟西沿上的土窑洞里,横祸不断,民不聊生,人们为了求得上苍保佑自己安乐宁静,便以鼓为天,以锣为地,昼夜敲打,祈求平安。果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安宁祥和。于是,人们便把“雨泥”二字,改为“永宁”,意取永远安宁。
此后,每年一人腊月,每个家族一套锣鼓,聚集在一起,天天敲打,延至元霄节后。这锣鼓天天敲、年年打,打出了花样,敲出了风格,经过五六代人的不断完善,很具有地域特色,可谓合阳一绝。它没有“上锣鼓”那么蛮;也没有“笨锣鼓”那“乱刮风”鼓点;更没有“五圆鼓”那细腻的马锣、小钹以及唢呐等伴奏,而她却以火爆、高亢、热烈、情感充沛的表演风格著称于世。她有与众不同的表演形式,一面大鼓,两排铙钹,铙分两组,上为神,下为地,敲起来,天地共鸣,仿佛人神对话。助兴的人带上假面具一会儿围鼓,一会儿浪窜于铙钹之间,舞之蹈之,做着各种滑稽表演,好像相声中的“噱头”,逗人发笑。
今年“八一”,永宁锣鼓走进县城,走上了舞台,表演者将原来的“虎啸山岗”鼓点,改编为“火车腾跃”,徐徐敲打,鼓咚、铙铿、锣锵,一敲一击,铿锵犹如一列起动的火车,待那“火车”启动之后,便转“加速度”,锣鼓响起,万马奔腾,宛如大河滔滔,离山流水,鼓点扣人心弦,令观者驻足,客人忘归。忽闻锣鼓低鸣,急转直下,静如小桥流水,娴似处子弄筝,铮铮琮琮,低细委婉,有静有动,有急有缓,有情节,亦有故事,这情节决非平铺直叙,却是一波三折,颇似登山远眺,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层峦叠嶂,美不胜收。这些庄稼汉,临阵不乱,挽起强壮有力的臂膀,擂响震天撼地的大鼓,将鼓乐镶嵌在黑土地的上空。
在北永宁村,节庆不常有,而锣鼓常响。除了夏收秋播农忙时,随便一日,你走进北永宁村,都可以听到欢快的锣鼓声,寻着锣鼓声望去,你看到的,是一群海的人,是铮亮的锣、威武的鼓,是盛开了一脸笑靥的敲锣打鼓人。这既不是谁倡导,更不是好事者多事,而是人们想敲、想打,是舒服的日子令人亢奋,是喜悦的情绪难以言尽,便借敲锣打鼓以抒发驱遣之。今日盛世太平之敲打,已非往日祖辈们祈神平安之狂闹。大家觉得只有狂热的敲打,尽情的歌唱、欢快的跳舞,才能发泄心中的欢乐和苦恼,在心里上求得平衡和满足。
北永宁地处偏僻,浓郁的民俗正是她丰厚的文化积淀。而在经济腾飞的振兴中,北永宁人正在创造、发展和形成着自己的特色文化。她有了自己的歌、自己的花,有了叫响合阳的彩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