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从下岗职工到现代“庄园主”
一许双宝创建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侧记
文/进林赵麟兆民
离开大荔县城向北驱车9公里许来到铁镰山脚下,这里十几里无人烟,茫茫盐滩野草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而在山脚东侧却有一片绿洲——宝发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庄主叫许双宝,是一位传奇式人物。
许双宝时年34岁,大荔县朝邑镇人。1987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经济系干部专修科,翌年因企业不景气被迫下岗,过着飘泊不定的流浪生活。他曾到过海南打杂工,也拣过破烂,尝遍了世间的酸辣苦甜。但值得他高兴的是在拣破烂的日子里却发了大财。这也为后来的事业奠定了基础。
1994年,中国大地刮起了一股弃农经商风,此时的许双宝却带领全家在黄河滩承包了千余亩土地种植了小麦。夏季他一次给国家交售爱国粮10万余斤,一下子轰动了大荔,轰动了渭北。虽然他经济少收入了5万元,但县委和县政府的领导们亲自为他披红戴花,省上新闻单位也把他当典型予以报道,从而增强他在农业上大显身手的信心。
但凭自己的智力和胆略在近几年已腰缠万贯的许双宝并不满足,梦想像西方国家一样拥有自己的庄园。经过考察,在全家的全力支持下,许双宝于1997年5月回到了他阔别8年的荔北企业公司,承包了500亩盐碱荒地,建了一座现代化科学耕作、科学种田、科学管理的庄园。在生产基地上,仅基地就投资了120万元,购置了各种大型农具,修了生产路,拉上了电线,安装了电话,规划了种植布局,开始了庄园生活。在庄园的筹建和建设中,许双宝招聘了下岗职工30余名,也像工厂那样制定出一整套庄园管理的规章制度。
许双宝深深懂得,只有种养结合才是改造500亩耕地面积的唯一办法,这需要大量的农家肥。只有发展养殖业才能种好田,这就必须实现产业化一条线。许双宝两次上北京,请专家、引品种。1997年11月在专家顾问的指导下,许双宝花费60万元一次性从农业部种猪繁育中心购回加细长白、大约克夏、美国杜洛克300头良种猪,成为渭北仅有的良种猪繁育基地。如今在他的生产基地里,仅猪舍面积占地60余亩,200个猪舍都安装了自动引水,定期防疫,为了提高仔猪的成活率、抗病力,许双宝同庄园的员工们对待母猪像城里产院一样,当母猪要分娩时,送进产房,送上产床,生下猪仔上网床,自制的35个产床编号、登册每个种猪都有档案,仅这300头良种猪年平均产猪仔万头以上。
现在,许双宝开展种猪繁殖科学喂养的消息不胫而走,引起了合阳、渭南、澄城、白水、蒲城等邻县农民的浓厚兴趣,他们纷纷前来参观和预购良种猪仔,并对许双宝的设施蓝图赞不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