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9年01月22日
新闻广角
03

银行破产不再是神话

口文/王智勋 陈欣

银行是国家的,国家是保护老百姓利益的,怎么会让银行倒闭呢?

银行倒闭在国外不是什么新鲜事,因为市场经济是一种风险经济,任何领域都面向市场,像在美国这样的国家,每年都有数十家甚至上百家银行被关闭,这是市场经济作用下优胜劣汰的结果。我国已经对银行初步实行商业银行制度,以后的改革还将逐步深化,银行作为国有企业,以后的趋势是国家也不会对其承担风险。就是从中国目前的现实来看,有的银行存在经营不善、呆帐过多、资金头寸紧张而支付不灵等问题。如中国农业信托投资公司被接管,广东恩平发生区域性金融风波就是明证。

1998年6月21日,对于中国金融界来说,也许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关闭了海南发展银行,并指定中国工商银行托管海南发展银行债权债务,对境外债务和境内居民储蓄存款本金及合法利息保证支付,其余债务,待组织清算后偿还。

这是建国以来中国首家较具规模的银行被关闭的事件。它告诉人们,市场机制的作用是没有国界之分的。中国既然选择了市场经济和市场金融,那么银行就没有什么不倒的神话了。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海南发展银行是如何“走向深渊”的。

海发行成立于1995年8月18日,它是一家地方性股份制银行,注册资本为16.77亿人民币(其中外币5000万美元),股东有43个。主要股东包括海南省政府、中国北方工业总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首都国际机场等,海南省政府拥有控股权。海发行自开业以来,发展势头良好,这可以从以下一组数字中得到证实:1995年底海发行的资产总量、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为44.4亿元、14.86亿元、17.31亿元,到1996年底,上述指标分别为86.3亿元、39.26亿元、35.11亿元。这组数字表明,海发行的发展前景是喜人的。到1996年底,海发行已经与境外36家银行及其403家分支行建立代理关系,这又说明海发行的业务运行是稳健的。可就是这样一家发展态势为人称道的银行,却在成立两年多后陷入困境直至倒闭了。

1997年12月,海发行一口气兼并了28家城市信用社。在海发行未托管城市信用社之前,各信用社几乎无一例外地高息招揽存款,有的年利率竟高达25%。而海南省近年来遭受以房地产业为龙头的泡沫经济的重创,要寻求年利率在25%的投资项目显然极为困难。这就造成了一些城市信用社不得不再以高息吸储。如此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资不抵债、入不敷出、难以兑付到期存款。挤兑这一银行最忌讳的不幸事终于在海发行发生了。

挤兑的原因很简单,海发行兼并并托管城市信用社后,允诺按国家规定的正常利息付息,这一利息要比当初城市信用社(包括海发行)揽储的高息低十几个百分点,高利息的诱惑没有了,加之海发行单方面降低利息,引起了储户的不满,促使了储户争相挤兑,而挤兑又产生“示范效应”,许多原本无意提款的储户也加入了挤兑的队伍中,于是银行的储备日渐干涸,海发行不得不于1998年6月21日关闭。从1997年12月海发行兼并托管信用社,到1998年6月海发行关闭,仅仅半年时间。

海发行的关闭使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风险经济,不光一般的工商企业会破产,银行也一样会破产。

首先银行如果兼并时不能合理考察兼并双方的真实情况,则会出现水中救人不成反被落水之人拖入深渊的后果。

另外银行的监督管理也亟待加强。海南城市信用社高息揽储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制止,是海发行关闭的起因。假如当初有关部门能够加强对信用社的日常监督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清除隐患,也许海发行非但不会受其拖累,反而能通过兼并扩充自身实力。由此可见,在转轨经济中,国家应尽快建立有效的银行监督机制。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也势在必行。因为银行的生存很大程度上依赖公众的信任,公众信心的丧失,必然使银行面对挤兑的压力,经不住冲击的银行最终会破产倒闭。在银行实行商业化、竞争不断加剧的形势下,有必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它能使存款人在心理和现实上都能得到保障,从而减轻银行可能发生挤兑的压力。

自从亚洲金融风波发生以来,金融危机意识在国人的头脑中就绷紧了弦。但谁也没想到中国首家商业银行的关闭会发生的如此快捷。对于银行存款,现在国家还承担风险,尽管以后国家是否承担风险、或承担多大的风险,都还是一个无名数。但是,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商业银行这棵“常青树不倒”的神话必将终结,却是不容置疑的。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