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保健用品你是谁的知音
口文/史芬
保健用品市场日趋火爆,然而其总体状况如何?价格合理吗?宣传可靠吗?商场里的诊断叉是怎么回事?这一系列的问题,广大消费者无不关心。
1996年6月1日,《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实施,卫生部对保健食品进行了全面清理整顿,情况大有好转。然而保健用品市场却基本无章可循,导致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最近有关部门对北京、上海、重庆、广州等七个城市的近千种保健用品进行了抽查,结果发现,80%以上的保健用品没有进行安全性评价和功能功效性评定,而且管理混乱,特别是批准文号,更是杂乱无章。
当前,保健品广告铺天盖地,生产厂家对产品的宣传可谓费尽心机。许多保健用品被冠以“神”、“魔”、“超级”、“特效”等词语,有的对专家评审断章取义,取其所需,有的干脆恨不得包治百病。这些宣传,对消费者造成了极大的误导,使许多人上当受骗。其实,保健用品按有关规定是不准宣传具有治疗功效的,甚至连辅助疗效字样都是不允许出现的。
在这蜂拥而上毫无秩序的保健产品大军中,更有一些厂家奇出新招,他们将人们心目中颇具权威的医院仪器搬到了商场,先用仪器给消费者诊断,然后推销其产品,有的商场里一下就有四五个诊断摊点。那么这些诊断可靠吗?王小姐在一家商场里被人劝说做了皮肤微循环测试,结果诊断其脊椎有病变,在将信将疑的情况下,她来到医院重新作了检查,结果未发现任何病变。有关专家提醒,目前市场上的这种诊断是很不科学的,消费者不能随便相信,有病一定到医院就诊。更何况,这些人大多没经过专门医务训练,毫无医学知识而言,他们的目的就在于推销产品。
据有关人士介绍,多部门审批和管理部门不明确,也是造成保健用品市场混乱的一个原因。不久前有关部门对1843种保健用品检查结果表明,有批准文号的754种,占40.8%无批准文号的1088种,占59.2%。据了解,保健用品法规正在拟定之中,不久可望出台。
目前全国各大商场、药店里保健用品充斥大大小小的柜台,从帽子手镯到手套护膝,从儿童、老年人保健用品到妇女保健用品,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有上百元一双的袜子、三百多元一件的内衣、二千多元的床垫,都因沾上了“保健”二字身价陡涨,高出了普通用品的几倍乃至几十倍。面对这样的价格,人们不禁要问:最需保健的中老年人何时才能真正买得起保健用品?保健用品何时才能适应大众消费?看来,给保健用品价格套上一个笼头,是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