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森林的生态价值
薛海春
滥伐森林破坏植被是造成洪灾的主要成因之一,已成为专家们确切的论断,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心中的共识。保护森林就是保护环境,保护人类自己的家园;失去森林,就是失去绿色生态屏障,失去人类赖以生存的摇篮;现代资源价值理论启示我们,森林在防洪减灾的生态价值不可低估。
据美国研究,森林的直接经济效益,仅为森林总效益的1%;据日本研究,森林的间接经济效益是直接经济效益的20倍。据陶文成先生的资料介绍:一亩树林(指阔叶林)通过光合作用每天能生产49公斤氧气,回收67公斤二氧化碳,这样足够65个成年人一天呼吸之用。
一亩森林,在一年内还可以从地下吸收66至220吨水,散发到空气中。林区与无林区相比,具有湿度大,夏温低,雨量多的特点,可提高空气湿度10%至25%,温度夏季低8℃—1℃,雨量增加17.4%。所以“造林就是造水。”
一亩树林,在一年内可吸收各种灰尘20至60吨,所以林区空气的含尘量比无林区要低得多,至少要减少37. 5%。正如人们赞誉说:“森林是吸烟滞尘的‘天然吸尘器’”。
一亩树林,指防风林,可保证100多亩农田免受风灾,并可使每亩农田增产粮食10至22公斤。因而人们说:“森林是保障农业稳产高产的‘绿色卫士’”。
一亩树林,人站在中间,就几乎听不到树林外公路上汔车的马达声,因树林能起到“隔音板”和“消声器”的作用。于是就大大降低了噪音对人体的危害。可见,森林的生态价值远远大于经济价值,何况森林在保护生态、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保护物种、保健游览等方面亦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也是惊人的,它通过树冠、灌草、枯枝落叶、森林土壤四种功能涵养水源。在我国一般地区,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每公顷自然产水量近9000立方米,而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为1900立方米。假如森林贮存的水量最终流入水库,库内的水有30%是森林涵养的水供给的。因而俗语云:“有林泉不干,无林旱秃山”。据陈传友先生介绍说,森林是无形水库,林冠能截留降水,缓冲雨水到达地表的时间和强度,还能蒸腾一部分降水;林地表层枯枝落叶层似巨大的海绵,能吸收大量的降水;疏松的林地土壤蓄水能力也很强;植物根系庞大,纠错盘结,具有强大的固土保水作用。按陈先生所做的水流域定点观测,高山松林内降水仅为林外的64%,全年平均削减降水36%左右;对于一般森林,平均截留量在30%以上。对于次降雨,无林沟的洪峰量可高达有林沟(覆盖率90%)的2.5倍,径流系数是有林沟的1.4倍。有林沟流水年平均含沙量接近无,降雨时为0.06公斤/立方米,无林沟年内5月至9月,出现130次流沙过程,流失泥沙353吨,平均浸蚀模数441吨/平方公里。根据陈先生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料,森林对一次性降雨具有显著的截留和蓄水作用;对于多次性降雨,森林调节作用可能会随着降雨次数增加而减少,但它不会像人工水库那样出现“大堤决口”的危险,森林还有巨大的防止枯水的作用。
森林对防风固沙的功能更不可低估。据有关资料显示:以榆林为例,20年间榆林人在沙漠腹地营造出万亩以上的固沙林160多块,600多万亩流沙得到固定。到1996年底,沙区林草面积已达1460万亩,植被覆盖率上升到39.8%,有效地遏制了流沙南移。据测定,该地区沙丘高度与造林前相比,平均降低30%至50%,沙丘移动速度从5米至7米降为0米至1.68米,年沙暴日由66天降为24天,自然降尘较无林区减少90%,沙区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比50年代减少76%,整个沙区的荒漠化以每年1.62%的速度在缩小,出现了人进沙退的喜人局面。
据日本专家测算的结果:森林的木材生产效益与其各种环境价值的比例,大致为1:6——20。国家林业局研究中心提供的资料则说,如果把森林涵养水源的意义定个价的话,那么我国目前森林的年水源涵养量是3473亿吨,相当于我国现有水库的总库容的75%,平均每公顷森林水源涵养价值为1890元,全国每年总计约2527亿元;森林保护土壤的价值,我国森林减少土壤侵蚀总量约246亿立方米至320亿吨,减少土壤有机质流失量3.84亿吨,其中氮、镁、钾的损失相当于5700万吨标准化肥,森林保护土壤的作用相当于每年创造价值2691亿元;至于森林固定二氧化碳和供给氧气的价值,我国每年森林的干材、枝、根的物质生长量为2.05亿吨,固定二氧化碳3.34亿吨,价值913亿元,提供的氧为2.46亿吨,价值为929.5亿元,两者合计超过1842亿元。
这些都说明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远远超过它提供的木材及林副产品的经济价值,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森林是大自然存在之肺腑,人类生存之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