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钱钟书先生
口文/封五昌
1998年12月19日,我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先生在北京安祥辞世。消息传来,举国上下,为之悲恸。也使我不由追忆起4年前与钱钟书先生的一次难忘而可贵的书信交往。
那是1994年初,我在该年《新华文摘》第一期上看到一篇题为《打开国门后的钱钟书》的文章(摘自《钱钟书传》,孔庆茂著,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写的是粉碎“四人帮”后,钱钟书先生几次出国访问、讲学的情况。文中称,1979年5月,钱先生随中国社科院代表团抵美国加州大学访问时,在一次小型座谈会上,加州大学张洪年教授将《水浒传》二十四回里王婆的一句费解的玩笑话抄在纸上向钱钟书质疑:“他家(指武大夫妇)卖拖蒸河漏子,热荡温和大辣酥”,钱先生一瞥,说:“这是一句玩笑话……。像河漏子(一种点心小食)既经蒸过,就不必再拖。”我一方面被钱先生迅速敏捷地反应、博学多识的文才所倾倒,另一方面,我想所谓“河漏子”不就是我们老陕妇孺皆知的“恰铬”的古称(关于《荞面饸饹》,我曾写过一篇短文,发表在《西安晚报》1982年7月30日);所谓“拖”,不就是我们关中人俗语说的“馏”(指把凉了的熟食蒸热)么。于是,我抱着虚心求教与实事求是的态度,给《新华文摘》编辑部写了一封信,比较详细地说明了“河漏”的做法及吃法等,并附了我的一张名片。不料,时隔数日,我收到了一封寄自北京三里河南沙沟的信函。拆开一看,竟是钱钟书先生给我的亲笔复信。内容如下:五昌先生:
《新华文摘》转来尊函,至感至佩。我没有订阅《文摘》,不知尊文所言一节;我也已全忘当时即席回答何人何事。尊文考订确凿,殊令耳目一新。尊刺上衔有“省史学会副会长”等,真实至名师矣!身疾草此复谢。即颂著安
钱钟书上
五月十二日
读后我欷觑良久,感动至极。心想钱钟书先生乃学界泰斗,著作等身;堪称文化昆仑。且身在病中,还为此些许小事,给我这无名小卒亲笔复信。这种对学问精益求精,对后学谦虚,毫不自高自大的高贵品质,跃然纸上。同时,我也为之而内疚,实感不安。因此,我将此信作为珍品而长期保存,以时时鞭策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值此全国人民对钱钟书先生仙逝而痛悼之际,我愿将此信通过贵报《北国周末》公开发表,以作为对钱先生高尚品格的赞颂与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