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世界文化瑰宝
——中国军人与敦煌莫高窟的故事
口文?图/小草
敦煌莫高窟,一个世界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它集建筑、雕塑、绘画艺术为一体,博大精深,气魄恢宏,尤其本世纪第16窟大量封闭敦煌文书的发现,使它产生了惊世骇俗的魅力,以至在全球形成“敦煌热”,使敦煌学一下成了一门国际性学科。然而,许多人还不知道,为保护好这座世界艺术宝库,现代中国军人为之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辛劳。
以莫高窟为主体的敦煌石窟,自公元4世纪开窟以来,历经1600余年。虽因历史变迁,人为破坏和风沙的侵蚀,但至今仍有洞窟482个、壁画45000余平方米、彩塑2000余身,堪称世界上保存最好、石窟数量最多的佛教艺术宝库。其间奇珍异宝更是数不胜数。如敦煌博物院现存有6枚回鹘文(古维吾尔字)木活字,它们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这6枚活字是用锯子将硬木锯成大小不同的方块,再用刀刻制而成。据考证,这6枚活字的创制年代大概在13世纪,中国虽然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活字印刷的国家,但实物在中原地区早已荡然无存。敦煌回鹘文本活字的发现,证明了活字印刷早在元代即已向西传到了中亚,这是汉维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说到这6枚木活字的价值,一位军事记者开玩笑说:至少能换6架美国F16战斗机。其实这种“活化石”是无价之宝;敦煌一个洞窟内还有世界上唯一的,也是最早用绘画反映《华严经》的壁画。创立于中亚的《华严经》,是佛教经典中最重要的不朽之著。敦煌发现的这幅有关《华严经》的绘画,是生动描绘佛教经典文献中的杰作,有助于理解唐朝鼎盛时期的佛教史。这幅壁画,同样价值连城。敦煌的无穷魅力,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同时也惹得境内外犯罪分子垂涎三尺。与此同时,打击盗窃文物和犯罪走私的重任便落在了新一代军人的肩上。
继陕西考古研究所秦俑一号坑出土的一个将军俑被盗案侦破,主犯被处以极刑后,1991年冬天,一国际走私分子又潜入了敦煌。该犯与当地走私集团勾结,他们以游客身份多次“踩点”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头戴面具,幽灵般闪入千佛洞进行盗窃,这些不法之徒盗得一些唐代的织绢、拓片后,想贩运出境,大发横财。接到追捕命令,武警县中队官兵配合公安干警,在戈壁滩上昼夜潜伏。隆冬时节,戈壁滩上呼气成霜,饮用的矿泉水都冻成了冰疙瘩,官兵们硬是坚持了两天两夜,将犯罪分子一网打尽,使民族文化瑰宝又回到了人民手中。消息传出,敦煌人奔走相告,热闹得像过年一般,无不对子弟兵称赞异常。去年夏天,有两名外国游人趁人不注意,在一洞窟前用小刀挖小佛塑像,正巧被路过这里的兰州军区某分部医生秦虹发现,他当即上前制止,并把这两名外国游人送到治安室。驻扎在敦煌的解放军官兵说,象这类事多得举不胜举。另据介绍,因为敦煌文物是世界文化之精髓,不仅能登上世界各大博物馆的大堂,也是一些巨商富客做梦都想掠取的目标。所以,一些西方国家的大拍卖行筹集资金,网罗人马,刺探信息,恨不得一 口就能吃上这块“唐僧肉”。除此之外,为保护好莫高窟,他们还要和自然灾害做斗争。1995年9月,敦煌遭受50年罕见的暴雨袭击,附近的宕泉河决堤,直接威胁莫高窟安全。部队立即组织抢险救灾队伍,赶赴抗洪第一线。官兵们冒着被急流冲走的危险,跳进泥水里,组成一道道人墙,终于制服了肆虐的洪水。随后,部队又帮助莫高窟工作人员转移贵重文物,对经手的每件物品,都轻拿轻放,爱护备至。事后清查,不但没有缺少东西,而且没有丝毫损坏。
要想保护好莫高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还必须掌握文史和文物等方面的知识。为此,敦煌军人经常请有关专家讲课,很注意这方面的学习,后来不少人竟成了手握枪杆子的“土专家”。一次,一位从广州来的女游客,随便同身边的一位年轻军官聊天,问他“莫高窟文化”为啥产生于敦煌,而不是甘肃别的地方?“莫高窟文化”为啥在世界上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军人解释说,它之所以产生于敦煌,主要是因为古代敦煌处于佛教东传中原的通道和门户位置上。早在汉魏时代,它已成为北部中国的佛教中心之一。这里聚集了大批佛学高僧,讲经说法成为风尚。同时,自西汉张骞开辟河西走廊通道后,法显、鸠摩罗什、玄奘等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佛学大师,无论东进还是西去,也都在敦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因此,在这片文化沃土上产生的石窟艺术,自然也就有了惊世骇俗的魅力。女游客听完,简直不敢相信,眼前这位军人竟有如此丰富的文史知识。又请他讲解莫高窟323窟的《张骞出使大夏国图》。那军人解释说,这是中国佛教史迹画的第一组第一部分,描绘张骞出使西域大夏国前,汉武帝率众臣郊外送别的情景。图中骑马者是汉武帝,身后大臣相随。马前跪者为张骞,持芴作拜别状。身后侍者持旌节,牵马相随。画面的右方,绘有汉武帝甘泉宫礼拜金人。画面的左方绘有张骞远去西域。这幅图把张骞出使西域列为中国佛教史迹故事之首,意在说明佛教传入中国历史之悠久,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是真实的。而大夏国是一个古希腊马其顿国王在紧挨中国的地方,建立的一个希腊化国家。
年轻中尉接着又给女游客讲了《西域商队图》。他说:这幅画描绘了大商主出发前往寺院祈祷祝愿。商主头戴毡帽,身穿圆领窄袖袍,骑着骏马,随行商贾们赶着满载货物的骆驼、毛驴上路,部分骆驼正登上险峰,一支骆驼失蹄翻落滚下山崖,崖下是一片湖泽,泽中有盛开的莲花、水鸟。一群商贾一边吆喝,一边小心翼翼地拖住正在下山毛驴的尾巴。前面的商贾们卸下货物正在山坡休息,马群在涧边饮食水草,另一群商贾正和一群全副盔甲的盗贼搏斗,致使最前面的商贾们免于盗贼抢劫的灾难。可见丝绸之路是多么的险峻。听完讲述,女游客对这位博学多识的年轻军官佩服得五体投地,她逢人就说,这里的军人简直赛过敦煌学专家!
一次从首都来的几位考古学家,看了干事张小东写的一篇散文颇感惊讶。只见上面写道:“流泻到石窟洞壁上的青褐浑厚的色流,是北魏的遗存;那飘逸着华丽香粉之气的壮丽乐章,洋溢着的是唐代瑰丽景色;那和煦、沉寂而精细的线条色彩,是五代的小景……”在交谈中,几位专家有意在开玩笑时考这位军人:“都说敦煌壁画借鉴了外来艺术,小伙子,对这一点你有何高见?”没想到年轻人的一席话,只听得几位“老考古”目瞪口呆。小伙子侃侃而谈。他说,佛教和佛教艺术都是从印度和阿富汗等地传入中国的。敦煌壁画直接受到龟兹壁画的内容、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影响,而龟兹壁画又直接传自于印度和阿富汗。印度和阿富汗的佛教艺术又吸收了古希腊艺术的营养。中国吸收西方艺术,起初是摹仿。敦煌壁画借鉴外来艺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借鉴外来人体解剖,二是吸收了西域晕染法。如果把同一时期中原的墓室画同敦煌壁画相比,可以发现,中原画人物多宽袍大袖,造型简略,对人体解剖不注意。而敦煌壁画人物多半裸或裸体,描写细腻,人体比例和解剖较准确,因而真实感较强。“佩服、佩服!”几位学者称赞,早就听说敦煌军人博学多才,今天一聊,果然名不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