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如果健在的话 面对20世纪末中国图书市场的混乱,他一定会为自己“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疑惑了……
倾斜的阶梯
口文/章学锋五味子
在浩如云烟的历史长河中,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明找到了得以传递的载体;而书籍的应运而生则无疑是使人类文明的传递更直观、更明了。正从这个意义上,高尔基讲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然而在二十世纪末的日子里,国人不得不沉痛地承认:这个“进步的阶梯”正在倾斜。
书价:天使和魔鬼共舞
在出版业高喊商潮汹涌、图书难卖之时,广大读者也在抱怨“天下之大,无书可读”。有人称之为书界“二难原理”,有人则不无幽默地说这是天使和魔鬼共舞。
最能反应这一“二难”现象的就是书价。以少儿科普读物为例,一套《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3本装标价89元,15本一套的《动物图解》则标“天文数字”900元。图书要价之高,远非中国百姓所能承受的。
书行情“上涨”,是人类进步、文明“升值”吗?带着这一疑问,我们暗访了一些书商,获悉这样一个“五马分尸”公式,即一本书的价格是由作者、出版社、印刷厂、书贩和税务部门五家共同“炒”起的。据介绍,一般标价30元的书,成本只有8元左右,这里有出版社和印刷厂的利润在内;作者的稿酬大约在5——10%的样子,工商税务收千分之几的税;关键是书商,利润大都在40——50%之间,甚至更高。听了这番不知是否“懂道”的介绍,我们才明白现今越来越多的人在购书时讨价还价的原因。
采访中,不少知识阶层读者抱怨书价过高,远离读者远离实际购买力。有位大学副教授分析说:出版社想赚钱无可厚非,读者想看好书无可指责,这之间存在一个“量”的问题,即书的印数是决定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本书若印上万册,价是会低些的;若印一两千册,书价不高才怪呢?
盗版:挡不住的诱惑
有这样一则传闻:说九三年“陕军东征”那会,作家贾平凹的《废都》是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但北京人却托来西安的熟人从古城捎本《废都》回去一饱眼福。据说,有关方面对这盗版十分恼火,查来查去也无个结果,反而使《废都》卖得更火了。
可见,盗版者是长着“千里眼”和“顺风耳”的。“假冒商品流行还比较勉强可以应付,但对盗版却防不胜防。最让人可恶的是,一些人为挣钱印出的小学生辅导书,错字、别字层出不穷,这样的书简直是给古老民族下的毒药。”一位中年家长谈到盗版时义愤填膺。
按样书(多为正品)来翻印之举是盗版圈内的“小儿科”。据化装采访得知,目下盗版的种类有:一是假托名人之作。原本无名氏之书,假托为某名人“选”、“汇辑”、“校注”生成;本是今人杜撰的“古典”,却依托为古代某某所“评”、“圈”过的,这类书是让你死无对证,无法核实的。二是任意删改合并。找上若干同一题材的书,朱笔一挥,“腰斩”前人宏篇巨制,来他个“压缩本”、“精华本”,还客气地称为“宣扬民族传统文化”。这类书很有“以不知为知”的充大感。三是声东击西、张冠李戴。从某书中删出所需章节,不注出处,换个书名,注个书号,找厂一印,摇身一变,硕果果然累累……
包装: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改革开放国门洞开,国人对“包装”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业内人也纷纷“转变观念”,开始在图书“包装”上下功夫了。
出精装本,上豪华本,印珍藏本,富丽堂皇且美其名曰:“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要求”,这是第一招。推出“系列”、“丛书”、“文库”之类,一个题材少说弄它个三五十本来,且不拆套不零售,让读者大有“上了贼船难下船”的感觉。如目下校园内风行的新言情小说就有“红灯笼”、“相思梦”、“情话”、“轻风细雨”等上百个“品种”。三是一面旗下“克隆”出若干个“弟兄”来,大搞书的“结义”,如《十万个为什么》就有许多模仿本。你在“为什么”,我在“为什么”,他也“为什么”,只有读者弄不明到底是“为什么”?四是推出“名家”小品,时下名人出书是热点,但萝卜快了不洗泥,便生出“文字不够图片凑”、“内页单一背景垫”这类让老百姓看后发怔的怪象来。
书就是书,是供人阅读的;正像房子本来是遮风挡雨的,但不少人也让房子成为一种远离其本质的奢侈品,让人成为房的奴役。同样,难道我们还能让书成为人们的“奴役主”吗?
呼唤:重建星空
清醒的人们意识到:书籍市场的混乱若一味任其蔓延,书的质量会越来越无法保证,书不但会无益于人甚会成为害人的物什。因而,加强图书市场的综合治理,已刻不容缓。
一平抑书价,进行“反暴利”,进一步规范图书市场;
一对盗版该出手一定要出手,且要快要重,并建起预防、打击体系;
一治理好社会大环境,引导人们精神生活多样化,营造良好的读书之风。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这话是经过时间考验的真知灼见。但愿这个阶梯在我们这个古老文明的国度不再倾斜,尤其是在新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