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谈古论今话淡泊
苏放刘亚楼
真乃始料未及, “淡泊”一词,近年来,竟如许大红大紫,粉墨登场,频频亮相!
它不惟为时人所宠幸,言必称“淡泊”,而且为那些儒林墨客所青睐,并堂而皇之地悬挂于厅室、书斋,构成一道时髦新潮的“文化景观”!
一时间, “淡泊”身价连城,名倾天下,洛阳纸贵!君不见,而今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里,耳濡目染,铺天盖地,纷沓而至的,亦多为“淡泊”,真个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淡泊”究竟何所指?且如这年头,真正能够品味、咀嚼出其个中涵义奥妙,并身体力行,躬身实践的,放眼天下,四海之内,到底能有几人哉?
有的人,在激烈的商场、官场厮杀中,败下阵来,无心奋起,于是乎,自我标榜曰“淡泊”,其实,这是对“淡泊”一词的误解,淡泊并非消极颓废,无为而治,亦不是什么“难得糊涂。”
有的人,在紫陌红尘,旋飘情感的激流纠葛中,遭逢挫折,心灰意冷,万念俱灭,于是乎,魂灵若古井,不再起涟漪,从此“淡泊”。这同样是曲解了“淡泊”,要知道,冷漠并非等同淡泊。
虽雄心万丈,然觉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于是乎,处处标榜淡泊,这无疑是颓唐者自暴自弃;无才无能而碌碌无为,虚度年华,却号称淡泊,此乃无能之辈的自我安慰!
既然如此,那么,何为淡泊呢?淡,古时候,亦写作“澹”,乃安静貌。 “老子”中有句: “淡今其若海”。泊,亦是恬静之意。 《汉书·司马相如传》中,有句云“淡泊无为”。据此可知,淡泊就是恬淡寡欲。
老子的弟子文子曾有言: “非淡泊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灯下披览诸葛亮的《诫子书》,里面有句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想来,即从此演化而来。
我以为,诸葛先生的意思则是,对那些眼前的小的功利性目的的淡泊了,才能树立远大的志向。在宁静中深思熟虑,权衡利弊,审时度势,以制订行之有效的长远目标。
诸葛亮也许是淡泊宁静的典型人物。他的出山从政并非为了个人的出将人相,亦非为了个人的轰轰烈烈,而是为了北定中原,恢复汉室,拯救黎民百姓出于水火,完成统一大业这一远大抱负及宏伟目标。
基于此,他才写出了催人泪下的《出师表》,才会不顾自己体弱多病,内忧外患,于危急存亡之秋,毅然决然,挥师深入不毛之地,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为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魂归五丈原,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淡泊乃一种品格,亦是一种心态。有所求而无所求,耐得繁华又耐得住寂寞。
功名利禄并非人生的终极目标,人生的真谛在于无我之境。所以,春风得意时莫夜郎自大,身处逆境之际不妄自菲薄,视坎坷若坦途,以波折为必然。成功只是偶然,失败倒是常有。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宠辱不惊,悉由自然。
于跋涉中品味生活,在恬淡中感悟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