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昔日工会当主席 今朝养殖专业户
——谢秀芬下岗创业记
宝鸡床单厂的职工们,谁也不曾料到,在工会主席这个职位上连干7年的谢秀芬,会突然下了岗。
当人们还在纳闷的时候,一个占地二亩多的养殖场出现在绿茵茵的凉泉岭下。谢秀芬成了这个养殖场的饲养员。
初春的宝鸡,桃红柳绿。在菜花黄麦苗青的马营镇凉泉村养殖场,谢秀芬一身蓝大褂,穿梭在两座鸡舍、一个猪圈之间,一会儿收蛋,一会儿喂猪,一会儿粉饲料,忙得不亦乐乎。
提起当年下岗的事,已50岁的谢秀芬非常平静。近几年,企业一直不景气,到了1997年,更是内外交困。为杀出一条生路,厂里作出了45岁以上职工下岗的决定。从工人、车间主任到工会主席,谢秀芬在这个厂干了快30年。按她的能力、威信,她完全可以在工会主席这个位子上再干下去,可她却向厂里递交了要求下岗的报告,为企业分忧解难。
“还不觉得老,总应该干点事情。”朴实无华的谢秀芬说话跟她做人一样实实在在。
经过考察,谢秀芬向亲友借了10多万元,来到渭滨区马营镇凉泉村,租了块地,开始了艰难的创业。
凭着在国有企业领导岗位上练就的胆识和魄力,谢秀芬建鸡舍,修猪圈,购置饲料粉碎机,运回4000只美国良种蛋鸡。行家说鸡粪是猪的好饲料,她又运回30多头猪仔,办起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养殖场。
养殖工作是既操心又费力的琐碎活儿:一只小鸡买回来第7天就得开始防疫,4000只鸡到成鸡每只要打13次防疫针;给鸡喂食,她得动手粉碎饲料;拌猪食,她得用铁锨在大锅里吃力地搅拌;销售鸡蛋,她得四处跑着去联系;鸡病了她得去买药……繁重的体力活儿,使谢秀芬一到夜晚,浑身的骨头都像散了架……
苦和累,对谢秀芬这个曾经下过乡的老三届知青来说,都无所谓,最要命的是,鸡病猪病成了她的心病。对这行,她是两眼一抹黑,干急使不上劲。
“该交学费就得交学费”。她请人作指导,还订购了《中国家禽》、《禽病防治》等书刊,边学习边实践,很快掌握了一套娴熟的鸡、猪病的防疫和科学饲养技术,把个养殖场办得生气勃勃,很有活力。
俗话说,人过三十无少年,走过五十不学艺。谢秀芬则认为:“观念一变,道路更宽。五十学艺,还出状元。”一年多的时间,谢秀芬瘦了,黑了,但她成功了。在市场不太景气的情况下,养殖场每天产的150多公斤鸡蛋常常供不应求。目下,产值已突破30万元。这用血和汗换来的数字,使谢秀芬信心倍增。近日,她又投资上万元,建起能容纳3000只鸡的第三座鸡舍,把养鸡的规模扩大到了6000只。本报记者杨令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