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9年04月16日
新闻广角
03

中小学生择校面面观

文/雷振盛

近年来,在“入学入重点,成才易一点”的风气影响下,昔日平静的中小学校园如今刮起了一股猛烈的“择重点”之风,从而形成了以高分、高价和条子等为主要方式的“择校”现象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

尽管国家教委早已颁布实施了《中小学生九年义务教育法》,但在目前部分中小学校园里仍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确实,在仍以考试论胜负的中小学校园里,分数在很大程度上仍决定着一名学生日后的升学与成才。为了拼得高分进入重点学校,无数的学生承受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学习负担与心理压力,为分拼搏,为分憔悴。

小丽是桂东某县一名初三毕业班的学生。从小生长在农村的她懂得父母的辛劳。更懂得自己读书的不易,在升上初中时便立志考大学,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由于她经常听到同学们议论:重点高中升学率高。于是萌发了拼高分入重点的念头。从此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学习上常常花费比别人多一倍的时间。由于小丽刻苦努力,勤奋好学,成绩一直名列班级前茅,成为全校有名的尖子生。可是,就在中考临近时,小丽却因为长期生活的紧张疲劳,加上缺少营养而引起了神经衰弱。躺在病床上的她,想着未圆的重点梦大学梦而流下了悲伤的泪水……

随着近年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已经认识到对孩子长期教育投入的重要性。在一些重点学校诱人的升学率和某些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愿望驱使下,高价择校在部分中小学里已屡见不鲜。

开学伊始,笔者在一所重点中学里遇到前来缴费注册的阿刚和他的父母。闲谈中得知,小刚今年小考时差6分未到“重点线”,最后通过熟人才得个“赞助生”的名额,条件是交纳5000元的“赞助费”。谈到此,小刚父母无奈地说:“我们原来都是工人,一年前因厂里不景气而下岗干了个体,两人起早摸黑拼命地干,很辛苦奔波的。但为了孩子能进入重点学校后有出息,出些钱我们也心甘情愿,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据了解,像阿刚这样的“赞助生”在这所学校里有近20%左右。

据调查,由于地域等多种因素的不同,高价择校的收费也不尽相同,一些大中城市以及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收费较高,从数千到数万元不等。不管怎样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择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是个体经营者和某些高薪行业人员的子女,而对于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的子女来说,这只能是可望不可及的了。

某普通中学校长说:“择校”现象不仅破坏了“就近入学”的原则,而且扰乱了学校的正常秩序,因为“择校”现象的出现,我校近两年每年都有20%左右的学生流失,从而造成了生源欠缺。更为严重的是,流失的往往是一些素质较高的优等生,并受此影响,一些优秀的骨干教师也无心“留守”,纷纷托关系走后门调走了。因此,“择校”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校办学的质量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某重点中学校长则认为:高分录取是我校招生的原则,收费也是出于一种无奈的选择。当一些非本学区的学生纷纷慕名而来时,加重了我们办学的负担,适当收费一是为了增置相应的教学设备,二也是为了有效地遏制“择校”现象的蔓延。

某重点中学教师言道:我们最忌“条子择校”,特别是个别低素质的学生经“条子”进来以后,不思上进,常常违犯纪律,严重影响班级的管理和日常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师生们意见很大。结束语

“择校”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教育寄予了厚望和对未来竞争意识的增强。但“择校”所带来的弊端却不容忽视:高分择校既加重了学生的学习、思想负担,又不和于全面素质特别是跨世纪人才的培养,高价择校会助长社会的两极分化,造成不公平的竞争;条子择校更是以权谋私的不正之风。

教育界有关人士认为,要从根本上遏制“择校”现象的发生,一是要引导人们正确的就学观念,避免那种对重点学校的盲目崇拜之风;二是要尽快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改造,使之缩短与重点学校间的差距;三是要加强对学校及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坚决刹住助长“择校”现象出现的歪风。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