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9年04月21日
社会新闻
02

在就业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一大批企业的许多岗位缺乏技术工人,一大批技校生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面对这种怪圈,人们不禁要问——

技校生,明天的“饭碗”在哪里?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减员增效工作的深入展开,就业难的问题愈来愈突出。下岗职工再就业已很困难,大专生的就业也逐渐成为全社会的一大顽症,相比之下,缺乏社会经验,文化程度较低,整体素质不高的技校生的就业就更难了。怎么看待这个“难”字,技校生明天的“饭碗”在哪里?

带着这个问题,本报记者参加了省劳动厅职介中心于4月15日举行的首届技能人才交流会,与前来现场招聘的各企业有关人员、广大应聘者、应聘者家长、教师等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从中了解到一些问题的症结所在。

转变观念是当务之急

参加这次技能人才交流会的厂家有50余家,大部分是私营或合资企业,前去应聘的人员达2000余人,大部分厂家的招聘基本是面向技校生、职业学校生和下岗职工中的技术工人,也有少数单位将技校生排除在外。从招聘的岗位来看,的确有一大批岗位急需各类技术工人,然而更多的应聘者却没有找到如意的工作。谈到这点时,浙江一轴承公司负责招工的人说:“技校生转变择业观念是当务之急”。他说,他们公司准备招聘20名技术工人,他是冲着陕西人朴实勤劳和陕西劳动力相对廉价而来的,相比较而言,他们对招聘人员的待遇还是比较优厚的,但许多人还是不愿意去。原因是他们嫌三个月的试用期时间太长,有的家长怕孩子离家远,照顾不上。许多人更不愿意到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就业,他们觉得这些企业比起国有企业来,工作环境差,有些权利得不到保障,工作起来也辛苦,其待遇也比不上三资企业。这些择业观念显然不适应市场经济对技术工人的要求。

吃苦是择业的一大本钱

技校生要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除了专业对口之外,另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能吃苦。现在的孩子都不愿意吃苦,动手能力差,让招聘者感到忧虑重重。一名企业负责人说:“我们来招聘技术工人,是为了充实生产一线,而不是来招坐办公室或管理阶层的人员的,但许多应聘者却嫌在车间干活工作辛苦,拈轻怕重,哪里有那么多的好岗位来让技校生挑选呢?”一位招聘者说得更干脆:“我们坚决不招城市生,只要农村生,农村娃吃苦耐劳,工作踏实,也好管理。”

“养尊处优”的城镇生被冷落,“吃苦耐劳”被当成招聘的一个硬条件。这无疑给我们现在的技校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出一个客观而严肃的课题。

一专多能是方向

某军工企业技校的教师告诉记者,他们技校原来是专门为企业培训所需的技术工人,由于近些年企业效益不好,职工不断下岗,技校生分配特别困难,每一级都要沉淀一批待分配的学生。工厂不需要那么多的学生,他们就对这些学生进行再教育,让他们学微机或其他专业,做到一专多能,再将他们推向社会,这样他们在应聘时就多了一个筹码。一个厂商了解到他们的情况后,表示下一步就去这所技校选聘一批人才。

在4月15日的交流中,许多技校学生高兴而来、败兴而归,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专业不对口,他们所适当的专业跟不上现代用工发展的要求,他们也渴望在适当的时候学学营销、计算机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用工的“潮流”。有识之士也认识到这一点。某医药技工学校的负责人说,他就是专程来现场了解情况的,看有没有医药企业需要定向培训专业人才,有没有技校生愿意再多学一门医药方面的技能,如果条件成熟,他们有能力办一个短期培训班或开设这方面的专业,这样既为医药企业提供了人才,又让技校生多了一项技能。在应聘中,许多家长和学生本人对此也有了初步认识,他们多多少少感觉到了“专一”技能的劣势。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技校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假如技校生能够转变就业观念,练就“一专多能”的真功夫,再加上吃苦耐劳的传统作风,就不愁端不上一个能吃饱的“好饭碗”。

(阎冬)?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