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她家境贫寒,独自一人来西安打工。我从她身上学到了做人最起码的品德——善良和勤劳。
我家的保姆
为了照顾好古稀高龄的爷爷,也使我能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和学习,远在城里的父母在劳务市场为我们请了一位年轻保姆。她矮墩墩的个子,红扑扑的脸,圆圆的大眼睛,满口的甘肃方言。初到我家时,语言障碍成了我们急需解决的难题。
经过两三天比手划脚、艰难的沟通,我了解到她令人心酸的身世。母亲在她11岁那年不幸病逝,体弱的父亲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耕作,家境依然贫寒。六个兄弟姐妹无一人上学读书,18岁时她便嫁人作了媳妇。今年还不到三十,可两个子女已有十一、二岁。至今,她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残酷的生活现实,迫使她离开亲人和孩子,孤身一人来到西安打工赚钱,以贴补家用,供孩子上学读书。
平日里,她吃饭总是不吃菜,问她为啥,回答说:“怕在这吃惯了,回家后不适应。”给她糖果,她也不吃,悄悄收起来,说给孩子们带回去;见我替她干家务,便急忙抢过我手中的活,催我去看书。有时我回家晚了,总见她在路上焦急地张望,远远见我回来,赶忙迎上来问我原由,我写字时,她羡慕地在一旁看,看着,看着,她羞答答地向我讨了张阿拉伯数字字帖,说没事想学着写。空闲时,她还热心为我们全家人都纳了一双布鞋垫,并自豪地称这是她们农家女的“本领活”
大概在她来我们家干活的第六天,晚上吃过饭时,她坐到我身边,沉思良久之后,对我说:“能不能麻烦你帮我写封信?”我欣然答应了她。只见她端坐在凳子上,目光凝视墙壁,神情深沉略带忧虑,虽是东扯一句西拉一句,但句句紧连不间断。信的内容主要是向家人报个平安,叮嘱孩子的父亲爱惜身体,照顾好老人和孩子,并在见信后,马上给她回信,告诉家中近况,同时寄来孩子的照片等等。
信寄走后,每天她都要看日历,扳手指算日子,偷空还跑到邮局去看有没有回信。终于她的回信寄到了家里。见到信,她迫不急待地催我念信给她听,并把信贴在胸前,用手摸了摸,激动得半天才喃喃自语道:“噢、噢,放心了,放心了!”
多日的相处,我已被她那善良、纯朴、勤劳的本性折服。对她原有的怜悯之情也渐渐淡去。她是一个没文化的农村弱女子,面对困境,她不向命运低头,也不会怨天尤人,而是走出家门,用自己的双手和臂膀挑起生活的重担。她的精神,令我钦佩。从她身上,我学到了做人最起码的品德——善良和勤劳。 (朱樱 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