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扶贫不能成“浮萍”
朋友从乡下来,谈及下派的扶贫干部,感慨地说: “现在的扶贫干部在基层很难看到他们的影子。偶尔见到,也是在宴席上、牌桌上、舞厅里。周末,小车屁股烟一冒,到城里过双休日了。老百姓很反感,称这种干部为‘浮萍’干部。”
“浮萍”本是一种水面浮生的植物,茎扁平象叶子,根垂在水里,不及泥土。联想一些扶贫干部的行为,老百姓的这种比喻不仅贴切形象,而且入木三分。其实“浮萍”干部相对于整个扶贫干部队伍的全部,其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可低估。不仅容易使基层职工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产生怀疑和动摇,而且也不利于扶贫政策的落实,败坏了党员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剖析“浮萍”干部心态,主要是因为群众观念淡薄,没有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一些扶贫干部认为扶贫是暂时性的,长则两三年,短则几个月,要想干出点名堂不太可能。或者认为干好干坏一个样,扶贫期一到,就得打道回府,没有什么江山可打,不如乘这“上面管不到,下面不好管”的好时机痛痛快快地玩玩乐乐、享受享受。更有少数扶贫干部认为下派是“镀金”,是为自己的官位升迁“添砖加瓦”。在这种种心理支配下,“浮萍”干部作风漂浮,得过且过,把群众利益抛置恼后就不足为奇了。
目前,全国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还有4200万。最近,党中央召开的扶贫工作会议提出今后两年,每年要力争解决1000万左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完成这一任务,作为各级党和政府扶贫“特派员”的扶贫干部,理所应当要扎根基层,深入群众,访贫问苦,出谋划策,积极带领群众解困脱贫致富奔小康,千万不能做“浮贫”干部。 (何应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