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无字牌”现象的背后
在西安市东郊一些田边地头,人们时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景象:在地头立着一座高约两米、长约三米的水泥碑状物,但碑上却无任何标记,犹如武则天墓前的“无字碑”。
其实,这些碑状物,就是在前几年,各乡镇为应付上边来检查“保护耕地”而专门建立的。当时在碑上都刷了白油漆,然后用红油漆写着“保护耕地”等等字样。“检查验收”一了,风吹日晒,如今这些东西便成了废物,一点用场也派不上了。
按说,对“保护耕地”进行“检查验收”,主要是检查对耕地保护得怎么样,完全没有必要劳民伤财,修上一大堆毫无用处的水泥碑。类似这种现象,也并非只是反映在“保护耕地”上,即使在我们企业一些名目繁多的“达标”验收检查上,也可以见到。无论是来自上边的什么检查,作为基层,都要大动干戈,将该掖的掖起来,将该藏的藏起来。等检查团来到之后,又能看到些什么真实情况呢?
人说假的就是假的,即使你再折腾,也变不成真的。但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只讲形式而不注重实效的怪现象?从表面看,问题反映在基层,若从实质看,根子还在上边。因为前来检查者喜欢这种“热热闹闹”的场面,从而助长了这种形式主义作风。如想遏制这种现象,还得从政府机关转变作风入手,少坐办公室,多下基层,少搞人员一大帮的“明查”,多做单枪匹马的“暗访”。若如此,基层何来做表面文章的机会?(赵德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