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有人投诉银行拒付省三纺机厂下岗职工生活费。记者前去调查时却到了厂方的两种不同说法,银行方面亦大诉其苦,但部分下岗职工确又未领到生活费。那么——
谁来解开下岗职工生活费“失踪”之谜
8月4日上午,本报维权热线收到职工投诉称:由于泾阳县工商银行永乐办事处拒付,造成省第三纺织机械厂156名下岗职工5、6两月的生活费20600元无法发放……
工会主席说:确有其事
记者赶到位于泾阳永乐镇的三纺机厂已到午时,在门口寻问时恰巧碰见正推车下班回家的副厂长兼工会主席王加强。
王主席告诉记者,这个企业现有在册职工441人,离退休职工156人。九十年代后,由于纺织市场的急剧变化,只能靠承揽外协加工来勉强维持。1991年9月省经贸委宣布该厂停产整顿,去年12月又被认定为停产企业。进入再就业中心的156人,由去年9月由省财政厅拨付生活费,其标准为当地最低生活线的80%。即每人每月66元。
他向记者出示了两份分别由厂工会和厂行政向上级反映的文件,均称今年7月5日,该厂在工商行永乐办事处提取省财政厅拨来的五六月份156名下岗职工生活费20600元时,办事处工作人员通知提取此款须经县工行行长签字同意,企业立即指派人带上各级政府的有关文件找行长协商,但其仍坚持要企业先归还部分逾期贷款,虽经多次交涉均无结果。
王主席及厂再就业中心一位财务人员告诉记者,由于银行拒付,几方交涉,最后以厂长从其中拿出5000元贷款利息为条件方放行。由于生活费被扣除了一部分,致使这些进入再就业中心的职工生活费有近一半人没有领到。
柴副厂长:不要见报为好
就在记者将要离开时,与银行打交道的柴副厂长来了。他知道记者采访意图一再说银行拒付之事子虚乌有,不要刊发稿件为好。
记者问此事既属子虚乌有,那盖有厂工会、行政章子的两道紧急情况的送阅件作何解释,柴副厂长称这是有人要把水搅混,私自加盖厂子的公章发出去的,是厂里某些人的个人行为。
银行:从未敢摸“高压线”
为了搞清事情的真伪,记者找到工行永乐办事处主任昝剑。他承认该厂来取这笔钱时,要求厂长要让行长签字。这是因为截止今年6月底,该企业在该行各项贷款已达近800万元,累计欠息600多万元。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金融债权的文件要求,才对百万元以上欠息企业实行结算支付报告制度。此举无可非议。
至于所言拒付问题,昝主任讲按结算制度、结算方法,谁的钱只能进谁家的账,我们不可能也无权利扣。7月13日厂方取钱时,我们已全数给付了。
因结算手续已在县行,记者遂又找到县工行行长苟亚利。他确认了昝主任的解释。他说对于下岗职工生活费这根“高压线”,我们是既不能碰也不会去碰的。
至于省财政厅拨付生活费一事,苟行长说7月1日款到后,营业部即将汇款情况报告行长,他明确指出该厂来人时请通知厂长来行商谈清欠利息事宜。因为除原先本利1400万债务外,为支持该厂房改又给贷款40万元,该厂虽停产,但既办有合资企业,又加工生产,迄今不但每月不付本息,绕过银行把准备偿还的钱提走,之后既不还贷又不来谈。7月13日,柴副厂长来答应用其它资金清还5000元房贷利息,行里即按事前双方协议,让厂方全额支取了下岗职工生活费。
苟行长最后又拿来了相关手续,证明所言不虚。他说我们如果若要截留这笔下岗职工的活命钱,就不会将此款汇至下属的永乐办事处。
采访完毕,记者不但未解开这笔职工生活费“失踪”之谜,反而更觉得迷惘不解了。据悉此事已引起省上有关领导的关注。相信假以时日会有水落石出之时。但记者却觉得不管此事如何结局,但有一个态度必须明确,那便是职工的“活命钱”上至党中央下至地方政府都已三令五申万万动不得——不但“和尚动不得,尼姑也动不得”。
本报记者郝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