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热血铸坦途
——记延安公路总段路桥工程处副处长李升元
从陕西省公路学院毕业回到延安,12个春秋过去了,在延安公路上洒下了他无数辛勤的汗水,留下了他无数跋涉的足迹,从参加工作以来,他年年被延安总段评为先进个人,曾多次获“优秀党员”等光荣称号。
首战告捷
1989年,年仅27岁,刚刚参加工作不满两年的李升元,就以精湛的技术,过硬的作风,被组织任命为永——延线项目经理,负责全长27.4公里的三级油路工程。该工程投资90多万元,是延安公路建设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大型工程。然而,摆在李升元面前的却是路线长、时间紧、任务重、机械设备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但他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在工地首次动员大会上,就胸有成竹地提出了创“全优工程”的奋斗口号,也从那天起,他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工地一线,教育职工树立质量意识,加强质量观念,对质量实行一票否决制,并落实了质量责任,明确质量指标,做到质量与进度并进;在工艺流程上,他博采众长,因势利导,采取多种作业方式,加快工程进度,并按期召开旬例会、生产现场会等来提高生产效率。在强有力的措施下,工程质量高,进展快,赢得了领导们的好评,总段在永延线及时召开现场质量评定会议,进行全区推广。
整整10个月,他和他的将士们吃住在工地,克服重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永延线三级油路改建工程任务,并且被省交通厅评为全优工程。就在他向上级交上这一份满意答卷的时候,他也如愿以偿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时为单位创收30多万元的利润。
率先垂范
工作中,李升元坚信身教胜于言教。1995年,延靖线32.851三级油路改造工程破土动工,还没过正月十五,李升元就率领他的将士们奔赴安塞工地。初春的工地,狂风大作,一片凄凉。刹时职工情绪一落千丈,人心惶惶,有的竟打算一走了之。看到这些,李升元并没有责怪大家,而是静下来和大家谈心,开导大家。同时自己率先垂范,带领技术人员跋山涉水,走沟过洼,同大家一同坚守工地,查看土质,检查工艺流程,解决疑难问题。晚上,又同大家商讨工地进度情况,一直忙至深夜,从未在晚上十二点前睡过觉。当时施工环境外围干扰大(南北各有—个施工队,将工程处施工队夹在中间,材料运不进),农民干扰多,施工难度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是阵脚不乱,干得有头有序,使职工们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劲,不断掀起一个又—个大干热潮。
94年冬,吴旗公路测绘正值关键时刻,呼呼的北风卷着黄土风沙打得人眼睛都睁不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使人工作非常艰难,作为测绘负责人的李升元,没有丝毫的气馁,带领技术人员白天在山沟里认真地勘测,夜晚在宿舍里绘图、计算、规划线路,每晚都工作到深夜两三点钟,第二天,又是第一个起床,继续勘测。天再冷、风再大,他也从不忽视每一个环节,对每一个数码都精心复测,认真选线,仅二十多天就完成了线路的测绘任务。
由于长期奔波,劳累过度,李升元终于病倒在210线文安铎工地上,同事们都知道胰腺炎不是小病,劝他到医院治疗,但他深知工作任务重,自己根本抽不开身,坚持不肯去住院,直至昏迷不醒,才被抬进医院,经医生检查,诊断认为病情严重,需住院20天,但住院不到10天,李升元就悄悄跑到工地上,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对此,李升元的妻子李巧玲感慨地说,他一年四季总在工地上,只有他得病住院的时候,我才能见上他的面。
勇挑重担
为迎接第四届城市运动会,延安市政府决定对延安市城区的部分道路进行改造,这项工程任务交给了延安总段工程处,该项工程施工难度大,环境复杂,而且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将给工程处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经处领导再三研究讨论,最后决定还是由副处长李升元担任工程项目经理。在短短37天内要完成近5公里的二级路,而且施工地段在市区,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接受任务后,李升元并没有急于表态,而且是多方研究调查,确定工期,安排最佳施工方案,制定最合理的检验程序。
工程开工后,李升元便完完全全把自己交给了工地,从揭油皮,铺筑底基层、基层、面层,每一道工序的施工现场,处处都能见到他的身影。20多天过去了,延安城区道路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升元的身体却日渐消瘦,真是衣带渐宽人不悔,唯路消得人憔悴。
工程终于竣工了,比原计划提前10天,市委、市政府的领导来了,总段领导来了,新闻媒体的记者们也蜂涌而至,而此时此刻的李升元,并没有豪言壮语,面对采访他的镜头,他只是说,只要全市人民能够满意,我们将无怨无悔。
在竣工仪式上,延安公路总段副段长兼工程处处长武占国自豪地说:“升元在哪里干工程,我都是一百个放心,他是我们处里的一面不倒的旗帜。”
(杨光华 方东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