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离退休人员队伍不断壮大,养老金支出规模不断扩张,企业基金缴纳却逐年下降——
养老基金收支形势严峻扩大基金来源当为急务
伴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迅速老龄化的趋势,养老保险制度和养老金的收缴、发放问题愈来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缴、发放方面,本报曾多次披露了一些单位与部门的违法违纪事例。然而,日益庞大的社会保障负担与企业缴费逐年下降的严峻现实,使得养老保险工作任重而道远。
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接近1.3亿,是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1980年全国离退休人员与在职人员之间的比例为1:12.8,到了1998年底这一比例即上升为1:4。离退休人员的快速增长必然带动养老金支出规模的扩张。据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财务部门的一项数字表明,该局1993年的离退休人数为5405人,养老金支出1578.3万元,上缴养老金547.5万元;1997年则为:离退休人数7837人,养老金支出6323.9万元,上缴养老金1732.8万元。保险费用支出呈刚性的增长规律,使得一些企业和社会保障部门、统筹机构举步艰难,难以有调和的余地。据大荔县统筹办反映,仅光华纺织公司一家企业就已拖欠养老基金累计达139万余元。这使得一些社会保障部门和统筹机构难以在实质上将“收支两条线”方针予以贯彻、兑现。
部分企业由于经营困难,不仅欠缴养老保险基金,而且在经营资金难有着落的情况下,违法挪用养老金。西安顺达胶鞋厂为维持正常的生产局面,每月从统筹办返还到厂的5万多元退休金中给每位退休人员减发一半,扣余的钱则给在岗职工发部分生活费和交水、电费,从1997年4月至1998年7月累计拖欠退休人员养老金54.18万元,使得退休人员集体上访到市总工会。今年9月10日,市统筹办想方设法一次性给该厂拨付40.4万元专款,以解燃眉之急,才使一场风波得以平息。联系到本报曾披露的陕棉十三厂、省建四公司、耀县县委县政府拖欠、冒领、挪用养老基金等事例,可以看出由于养老保险基金来源的特殊性,使得这一自身具有专款专用性的基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亟待填充与解决的“真空”。
对于养老金的收支困难,国家和地方财政都曾拿出一部分钱来予以补贴。1998年,中央财政曾拨出30多个亿来确保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的发放,今年又拿出数十个亿来支付养老金增加的30%部分。然而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内,放宽政策,放开在设立基金方面的限制,探索适应新形势的、可操作的养老保险方案,尝试将部分养老基金进行资本运作,更好地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以及化解历史包袱,扩大基金来源等方面,依然是一个需要长期探讨的话题。
本报记者辛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