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大漠那贯通信念的测量人
——铁二十局神延项目部测量班剪影
蓝天白云下,沙柳婆娑中。一队身穿蓝色迷彩服的人肩扛身背仪器,在毛乌素大沙漠沙梁上艰难行走,构成一幅意境深远的奋斗者的剪影。
这支小小的队伍,是铁二十局建工处神延项目部测量班。去年他们初到神延铁路线时,正是陕北高原骄阳似火的季节,项目部的技术人员和测量班一道,在沙柳丛间,精确而快捷地搞出复测成果。复测中发现,竟有2km的呼(和浩特)西(安)国家一级光缆与铁路线路完全重合!
信息迅速反馈到铁道部、陕西省、国家电信总局。这重合的“两线”,一条是通信干线,一条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动脉。事关重大,神延总指挥迅速下达了命令:五天之内必须拿出详细的测量资料,定出线路坐标!这惊动部省局的使命,自然落到测量班身上。多年的测量工作经历,使测量人员早有了这方面的预想,重合路段复测成果早已就绪,仅用了一天时间,就定出了坐标,交割了命令。
季节的脸渐次容改颜退,沙漠特有的狂风恶沙随寒冷而至,天地常被搅得混沌一片。两座力图创局、部优工程的红石沟大桥、西沟大桥的图纸在1998年10月初、11月中旬相继到位。测量班人人深知,这样的季节,能有晴好的天气不多,而工期紧迫,只能与时间赛跑。上沙梁,过河谷,穿沟坎,爬沙峁,参加测量定位的人无一例外地手冻伤了,耳朵冻裂了,脚后跟也冻肿了。有时候白天狂风不止,夜晚却天晴月朗,他们就打着手电连夜抢测。结果不到半月就完成了红桥定位放样测量,使红桥率先成为局管区内开工的重点工程。
大桥施工,定位放样和控制测量是关键。两桥处在500米半径的圆曲线上,最大墩高41米,墩身高大,坡率变化大,对于测量来说,容不得半点疏忽。他们采用多种测量方法对大桥的墩、台定位,建立了科学的控制网,像一架无形的雷达,使大桥的施工精度始终控制到既定的轨道。
走路,构成人一生的岁月轨迹,而对常年奔波的测量人员来说,在那起伏的沙漠上艰难跋涉,平均每天要走10公里,至今已走了4000公里,相当于在神延铁路的起始点走了5个来回!每天盯着镜头瞄点,沙漠上的骄阳,强烈的紫外线,还有干热的风,一天下来,眼睛酸、胀、疼、流泪、畏光。他们就用热水敷敷,第二天仍然继续司镜,如此反反复复,日以继日。
在这大漠之上,奋斗者就这样用手中的仪器贯通着大动脉不断向前延伸的信念。 (杨向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