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过分溺爱害也随之
——省妇联副主席、省家研会副会长王宏一席谈
对于家庭教育,中国人历来都是重视的,古时的启蒙教育,以及正式教育,家训等等,对社会所起的作用就很大,也流传了不少泽被后代的佳话。到了现代,文明的不断进步,科技的高速发展,新的价值观的支配,竞争的日益激烈,就使得家庭教育愈显重要,唯其重要,便也凸现出了值得重视的问题来。为此,记者采访了省妇联副主席、省家研会副会长王宏。
王宏说,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使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进入了较低增长的国家行列,所以为了孩子好,为了孩子的前途,家庭关注的重点转移到孩子的身上,对孩子的企望值也越来越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科学的、理智的教育就常被一些情感因素所冲淡,以至削弱了。由此就使得不少家庭出现以子女为中心的现象。这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子女为中心的消费模式逐渐形成。我国人均财富水平是世界人均水平的十三分之一,排在第160名,与发达国家的富门寒教和我们的贫门富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挑好学校,增加多方位教育,甚至中小学就想出国学习等等,都日趋高涨。现在国家对中小学生出国学习事作了限制,但家长的此种“富教”心理,仍是在子女身上尽力表现的。二是以子女为中心的家庭模式逐渐形成。一切为了子女,凡能包办代替的尽量包办代替,使得“老(的)不歇心,少(的)不出力”的现象相当普遍。子女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幼儿到儿童到少年甚至到青年,家长凡能包办代替的全都包办代替,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尽可能地满足,有媒体报道,大学生不知道吃煮鸡蛋要剥皮。此乃典型个例,使孩子对父母产生了很大的依赖性。难怪有些学生们在步入高一级学校或分配就业时,就有了发人深思的话语:“咱现在把试考完了,剩下的就是父母(做)的事了。”
鉴于此家庭教育的误区,王宏副主席特别强调,家长要从小重视对子女的素质教育,尤其要重视对其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整个教育体制和内容看,虽强调要重视素质教育,但在培养锻炼孩子的能力和发展方面,显然不够,譬如学校过去有生产劳动课,现在没有了。尽管我们说,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现在的应试教育却使智育教育达到了极突出的地位,以至于高学历低智商的事屡见不鲜。而在一些发达国家,他们从幼儿园起就注重培养对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育培养孩子勇敢、顽强,有毅力,不怕困难,团结友爱的精神。实践证明,它对孩子的一生都是大有裨益的。我们要借它山之石,要使对孩子幼儿阶段自立能力及良好道德的培养,高于对孩子知识的灌输,现在的误区之一,就是侧重于智育教育,应试教育压教师,教师压学生,家长又对学生施压,认为上大学才算有作为。实际上,只要对社会有益,这就是在实现人的价值。
谈起对孩子的教育,王宏认为,要得好,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通力合作。在家庭,家长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能对孩子一味溺爱,溺爱误人,有时甚至“杀人”。在学校,应充分体现素质教育,让小学生书包重量减轻,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要重视对小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品质的培养,要使其活泼开朗的性格得到健康发展。在社会方面,应重视健康的社会风尚,不能让学生从幼儿园时起,就比他爸的权和钱。
结束采访时,王宏语重心长地说,过分溺爱,实在是害了孩子。它使孩子有了依赖性,失去了正常、积极、自由发展的个性,损害甚至熄灭了创造欲望,使得孩子的智力发展和开拓精神也受到限制。这种负面影响,实在不可低估。
本报记者杨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