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拼搏人生
——记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张志科
最近,记者在西秦大地采风时,听说有这样一个老支书,20多年来为村上兴办了13个企业,全村年工业产值达两亿多元,有些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将全村人带上了富裕的道路。可他却10多年来不领村上一分钱。记者遂慕名到宝鸡阳平镇窑底村采访了张志科。
现在身为宝鸡尧帝企业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的张志科身材高大、魁伟,讲话粗喉咙大嗓子,富有感染力,一看就是个敢说敢为的人。谈起这些年走过的历程,他感慨万千,虽已过不惑之年,可他对未来依然充满信心。
阳平虽地处交通要道,土地肥沃,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父老乡亲并没有摆脱贫穷的帽子。1972年,作为小学校长的他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重任。他在带领群众大打粮食翻身仗的同时,他利用当地资源走出一条致富路。当地麦草多,是造纸的原料,而市场上纸张紧张,质量低劣,他便萌发了建造纸厂的想法。可当时村上一穷二白,农民办厂谈何容易!可他认准的事就非办成不可。经他日夜奔波,多方筹措了80多万元,立即筹建厂房,买设备、培训工人,仅短短10个月,宝鸡市第一家村办造纸厂就建成投产,年产值100多万元,利润40多万元。
张志科是个能人,公社很快把他提为企业办主任。当时农具厂濒于倒闭,他自告奋勇当厂长,主持开发新产品,与615厂搞横向联合,从此为企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1985年,乡上筹备的铁合金厂因资金不到位,只好下马。乡上在全乡招贤,收拾这个摊子。面对30多万元的债务,多少人望而却步。可他接手了这个摊子,自筹资金100万元,9个月就建成投产,年产值300万元,其硅铁打入国际市场,当年创汇40多万美元,这是当地首家私营企业。
1989年,村上几个企业全部瘫痪,在党员的一再要求下他又当上村支书。当时银行不贷款,他用私企的钱为企业买原料,不到半年,5个企业全部恢复生产。
企业的起死回生,使他赢得了群众的信赖,也更坚定了他带领群众奔小康的信心。在他的艰苦努力下,村上先后办起了具有高科技成分的精细化工厂、黄原胶厂铝塑复合管厂等13个企业,村上的年轻人大部分进入工厂,群众收入显著增加,去年人均收入达3000多元,1995年该村被省市政府命名“小康示范村”,他的企业集团也获省“乡镇企业甲级队”及百强企业的殊荣。他本人也被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张志科对未来充满信心,他相信尧帝集团的明天更美好。
本报记者宫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