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0年03月15日
头版
01

托起老区经济腾飞的希望

——记榆林石油助剂厂厂长马继来

塞外名城靖边县的东郊,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沙遍野,如今却竖起了一座具有浓郁现代化气息的工厂。这就是被喻为“塞上明珠”的榆林地区石油助剂厂。这个厂技术改造后投产不到3年,她却以超凡的能力迅速跃居榆林地区利税大户之首,已累计为国家上缴税金1.2亿元。提起这巨大的变化和骄人的业绩,榆林人不会忘记一个人,他就是白手起家创建该企业的厂长马继来。

马继来,1951年出生在陕北府谷县的一个小手工业者家庭。1968年中学毕业后,响应祖国召唤应征到新疆某炮兵连戎马生涯五年。复员后先后在府谷氮肥厂、榆林卷烟厂工作和任职。1993年肩负榆林全区人民的重托,只身来到靖边开始筹划榆林地区前无古人的炼油事业,也开始了他艰苦创业的征程。90年代初,继神府煤田的发现和开发之后,陕北地下油气田的发现,使榆林这块沉睡了几千年的黄土地再次成为举世瞩目的热土。丰富的煤、气、油资源,给榆林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内外投资者迅速云集这里,形成了石油开发的热潮。短短几年时间,榆林地区的原油产量就达50万吨以上。然而由于技术落后,榆林人守着聚宝盆依然要靠卖资源挣钱。为了加快榆林石油开发的步伐,榆林地区的决策者们决定建自己的炼油厂。将原靖边县石化厂易地改造成年加工原油30万吨的榆林地区石油助剂厂,并以此作为全区石化工业的龙头和脱贫致富的重点工程,报陕西省经委审批通过。马继来也随即被任命为石油助剂厂筹建处主任。

上任伊始,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设备,面对茫茫沙海,只有一份项目审批书的他深感任务的艰巨。项目要启动,首先要解决资金。可时值国家严格控制贷款规模,而地区财政又捉襟见肘,根本无钱投入。项目的生不逢时,使马继来一上任就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这位军人出身的陕北硬汉没有被困难吓倒。为了弄到贷款,他坐着一辆吉普车,每天行程170多公里奔波于榆林、西安、北京之间,找领导、求银行。长期坐车,屁股肉都溃烂了,只好躺在后座上,皮肤病的发作又常常使衣服与烂肉粘在一起,清早起来床单和皮肤粘在一起血肉模糊,有时达到无法自理的地步,只好让通讯员一点一点往下撕。由于长期疲劳和超负荷运转,使他过早患上了心脏病,不得不随身带上急救药。长年的奔波,司机受不了,为了不影响工作,他学会了开车,每天与司机轮着开。项目需资金两亿多元,在当时宏观调控,严格压缩基建规模的形势下,尽管他跑断了腿,磨破嘴皮,说尽了好话,受尽了冷落委屈,资金还是无法落实。

没钱,厂子就面临下马的危险,怎么办?他清楚地意识到这项目的成败关乎老区人民能否尽快脱贫致富,这个机会一旦错失,给当地人民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没钱也不能坐等,事业不能停。在只有50万元财政借款的情况下,他果断决定开工。

上亿元的工程,仅有50万元就开工,这简直是玩笑,可马继来心中自有主意。他亲自制定了勤俭、务实、高效、边建设边生产的施工原则,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先期完成了项目的水文地质初勘、厂区三通一平、环保评价、项目委托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并建成了年处理20万吨的原油脱水站,当年创利15万元,为项目的全面开工争取了时间,奠定了基础。

功夫不负有心人,马继来对事业的追求和白手起家的创业精神,深深地感动了省地各级领导,特别是省上主要领导从中看到了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希望。1995年3月,巩德顺副省长带领有关部门领导对该项目进行了实地考察,现场办公,一下就协调解决投资1.2亿元。并把该工程列入省八五重点项目。苦尽甜来,马继来紧皱了两年多的眉头,终于舒展了。

找钱难,花钱更难。这是马继来的一贯思想。如何把有效的资金花在刀刃上是摆在他面前的又一大难题。投资2亿多元的工程,涉及施工单位数十家,几百道工序。为了缩短工期,确保施工质量,他反复对同类厂家进行考察,虚心请教专家,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制订了工程进度网络控制图。采取土建、安装同时铺开立体双班交叉作业的施工方法。全方位实行工程进度倒计时,工程分片包干、质量目标责任到人,工程质量四级监督,设备订购公开招标,择优选用。在设备安装期间,他几乎每天泡在工地上,巡回检查,协调施工。由于管理科学,措施得力,各项工作进展十分顺利,仅一年半时间,一座现代化的工厂就耸立在人们面前。

1997年5月,催化装置一次试车成功,当熊熊的火炬冉冉升腾在榆炼上空时,多少人忘情地欢呼。它标志着榆林石油资源开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到来,它使饱经沧桑的老区人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在试生产期间,他发现常压与催化产量严重失调,经过全厂广大职工共同努力,仅用56天时间,就对催化设备完成技改。改造后的催化加工量由原来的不足6万吨/年提高到12万吨/年。成品油产量比原来提高60%,当年就增加税利2000多万元。98年在全国炼油行业大面积亏损的情况下,该厂却异军突起,并以每月300多万元的利税水平,稳居全国同行业上游。99年,该厂社会贡献总额达9200多万元,其中上缴税金6158万元,占到榆林地区财政总收入的近百分之二十。

榆林地区石油助剂厂在一块不毛之地上白手起家,用一年多时间就建成一座现代化工厂,这在榆林建设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马继来凭着他对老区人民的忠诚和顽强拼搏精神为榆林人民创建了一个明星企业。而他自己却一贫如洗。工作三十多年,干了好几个工厂,一般人认为他至少应该是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事实上,马继来至今还没有一个平方米是属于他自己的房屋,他的妻室子女一直随同他居住在租借的房屋内。而在事业上,他本人多次被榆林地区评为“优秀企业家”;1998年被评为陕西省新闻人物。石油助剂厂的兴起,不仅使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通过就地转化和有效利用,实现其最高经济价值,而且带动了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的长足发展,使当地资源开发逐步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从而托起了老区榆林经济腾飞的希望。榆林石油助剂厂已在当地经济建设中起到了支柱作用,它托起了榆林经济腾飞的希望。随着西部大开发步伐的加快,相信有马继来等勇于奉献、事事敢为天下先、勤俭持家、创业敬业的一班人,榆炼的明天会更美好,榆林经济的飞速发展将指日可待。

(童志林常新春曹振岐王耿)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