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3.15”消费者想什么
——咸阳街头随访录
随着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临近,“3.15”也成了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日前,笔者在咸阳街头就和几位消费者聊起了这个话题:
“3.15”是消费者的节日。说这话的是在陕毛一厂工作的刘小姐,她眉飞色舞地说:“3.15”这天,街头的活动真是热闹,有打假咨询、接受投诉、商品展销、现场服务等等,真叫人目不暇接。“嗳,您还甭说,这天上街买东西,绝对没假货,而且商家那态度,绝对叫您满意。这不跟过节一样,多好啊!”可站在旁边的王先生当即就给刘小姐泼了一盆冷水:得了吧——
“3.15”是商家的促销日。用一句时髦的歌词:就是“对面的女孩看过来”,街头那些搞活动的,有几个不是商家的人呢?他们在那里起劲的吆喝,拼命在陪笑脸,还有您刚才说的那些活动,还不都是为了推销他们的商品吗,再说,他们的那些承诺,什么保退保换、可摸可看、能试能穿,本来就是咱消费者应该享受的基本权利,《消费者权益法》里就是这样规定的。“嗨,这会儿倒成了商家的发明创造了,真是天大的笑话。”
“对对对,你说得有道理。”一位自称在轻工业学院工作的林先生接上了话,要依我说——
“3.15”不能做表面文章,要给咱消费者办些实事。“天上气球飘,地下喇叭叫,看似雷声大,过期没有了”。每年“3.15”又是上街宣传,又是文艺晚会,又是现场投诉,又是当场曝光,弄得轰轰烈烈,消费者也风光一时,可“3.15”一过,“涛声依旧”,啥问题也未解决。这不涮咱消费者么?
“3.15”应该给消费者一个明白。西北二棉的张先生接着说道:“就说这电话吧,收了初装费材料费还要收坐机费,这有没有道理?不知道。收了就收吧,咱认了,可我打多少电话该让我知道吧,不知道。上个月市话费就收我100多元,平均每天20多个电话,可能吗?我到电信局去查,可人家说,市话费查不出来。我就弄不明白,那么多大案要案都能查明白,可这市话费咋就查不明白?”(周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