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布公鸡
文/龚庆丰
春节前夕我把乡下八十岁的母亲接到城里,让她和我们快快乐乐过年。象每次来城里住一样,母亲觉得这儿不习惯,那儿也别扭,总没有象住乡下的大院子、大屋子、大土炕舒坦。母亲辛辛苦苦操劳了一辈子,至今也还闲不住,在我们家里不是拾掇拾掇厨房,就是整理整理客厅,要么就给小孙女洗洗手绢什么的。我和妻子要母亲坐着好好休息,母亲总是说闲坐着囚得慌。
一天早饭后,母亲向妻子要针线、剪刀、红绿布头儿和棉花。妻子不知道母亲要干什么,也劝说不住,找来找去,只找出了针线、剪刀和一小块儿红布。中午我和妻子下班回到家,女儿高兴地冲着我们嚷道,你们看奶奶给我做的公鸡。我们看到女儿左胳膊上缀着一个布公鸡:红布做的胖胖的身子和扑扇扇的冠子,绿毛线做的长长的尾巴,黑线缝的圆圆的眼睛。布公鸡昂着头,翘着尾巴,憨憨的,拙拙的,就象民间木版年画中的形象。
看着母亲做的布公鸡,我想起了童年时代。我们老家有一种风俗,每年立春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给自己的孩子做个布公鸡缀在胳膊上。老家称立春为“打春”,戴布公鸡一是寓意公鸡打鸣啼春,二是传说公鸡能啄灾,“鸡”和“吉”谐音,小孩子戴上布公鸡就会长大成人,家里也会吉祥如意,福气临门。童年每年的立春时节我都要戴母亲做的布公鸡,在我的印象里一直戴到十一二岁的时候。妻子当然不知此意,问母亲。母亲说后天就打春了,打春是一年里头一个节气,孩子戴上布公鸡,一年里没病没灾,家里边也顺顺当当。
女儿听了,抢着说布公鸡是她帮奶奶做的,她给奶奶找出了绿毛线,还帮奶奶纫针。找不到往布公鸡里套的棉花,没有办法,奶奶就把她穿的棉袄拆开一个口儿,掏出了一团儿棉花。为了给做布公鸡,奶奶还好几次让针扎破了手指。
母亲笑笑说,老了,眼花了,看不清楚了。
是的,母亲老了,但她对我们的爱心永远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