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为何“宁要500不要1500”
在具备同样的求职“硬件”、同样能力的条件下,用工方开出了两种工钱:400元和1500元,你愿意拿那种?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有些人的答案却让人匪夷所思。
据报载,在再就业中心,合肥市不少求职者宁愿选择勤杂工、服务员等每月只有400元的岗位,而不愿意选择月薪1500元的营销员岗位。寻问其缘由,他们回答说,营业员工资虽高,但这一职业往往没有保底工资,完全靠效益,不保险;而勤杂工、服务员等虽然每月只有400元,虽苦点累点,但这是保底工资。
为什么会出现“宁要500元,不要1500元”这种怪现象呢?表面看来,差别仅仅是一个为保底工资,一个没有保底工资,但从深层次来看,我想,主要是一些企业职工因为长期在国有企业就业,拿惯了没有任何风险的“大锅饭”工资,工资虽少,但到月底没有拿不到的后顾之忧。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和生活惯了,小富即安、求稳怕乱就成了其内在心理动因。即使是原企业倒闭关门,处于下岗再就业过程中,他们也总是想找一个稳定的工作,并把保底工资作为选择职业的第一标准。至于那些有一定的风险的岗位,即使工资较高,凭他们的实力也完全能够胜任,却敬而远之。事实上,就是在这种心理预期下,很多下岗职工失去了许多本来很有作为的就业岗位。
天上不会自动掉馅饼。现在哪里会有不努力能干好的事呢?哪有不拼搏就能坐享其成的呢?凭业绩定工酬,按贡献论收入,已是企业用工制度改革的大趋势。没有后顾之忧的保底工资机会越来越少,如果把自己限定在一个没有风险的小圈子里,实际上等于是对自己潜力的扼杀。 沈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