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劳动者保护意识增强工伤争议案日趋增多
记者日前从劳动部门了解到,劳动争议案件逐年呈上升趋势,其中工伤争议案件增长最快。仅以西安市雁塔区为例,今年上半年,该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受理的36起案件中,有近一半是工伤案件。通过分析这些纷繁复杂的案件,我们可以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工伤多发生在建筑工地及木器加工厂等设备简陋、安全隐患较多的小作坊式私营企业。这些劳动场所用工不规范,基本没有安全制度,多数业主就不知道安全操作规程,工人是临时招聘来的,无安全保护意识。西安市东郊某小厂,生产一种给烟花爆竹作氧化剂的金属铝粉,一工人在操作过程中直接接触铝粉,高温所致,铝粉发生燃烧,工人被烧得面目全非,为支付昂贵的医疗费,厂子也被拖垮了。事后劳动部门调查发现,操作现场无安全保护设施,找不到灭火器材。
受伤者多为外来民工,工伤周期缩短。外来务工者大多身无技艺,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形成就业岗位卖方市场的今天,这些人在劳务市场上毫无竞争力,为找到工作,他们不得不打肿脸充胖子,冒充熟练技术工人,刚一走上操作岗位,悲剧就发生了。有不少企业就发生过工人当天进厂,当天就出工伤事故的惨剧。
发生工伤后无人管,赔偿得不到落实。此类现象也屡见诸报端,出了事故,老板将受伤者送到医院就逃之夭夭或不见踪影,伤者得不到及时救治。如稍有点良心的老板将伤者治好,但一提到赔偿问题就万般推脱。
追索赔偿的标的增大。某电子配件厂一工人被机器咬掉四个手指,厂方赔偿了14万元;雁塔区劳动仲裁委今年受理的一起工伤争议案,索赔标的高达25万元。以前发生工伤,大多数工人只要求治好了事,至于赔偿很少提起,即使有也不超过万元;而现在的申请人,在要求支付赔偿时,把自己应依法得到的误工费、护理费等费用一一列出。赔偿标的增大,从另一方面讲也是一件好事,它可以促使企业经营者重视安全生产,减少事故发生。
雁塔区劳动仲裁委张志孝主任向记者介绍,在这些案件中,多数申请人为外来务工者,这表明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他们已懂得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一方面是劳动部门的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在加强;另一方面是榜样作用,个别申请人胜诉后,用他的现身说法在同伴中起到了示范效应。
■本报记者焦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