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西安一家私企将职工工资扣作己用,一年仅发三次工资,还美其名曰怕职工不会理财胡乱花钱,而一些职工也认为这是老板的善心。那么——
馍不吃一定放在篮子里吗?
地处西安市北郊的陕西旺才复合肥厂是一家私营企业,现有职工40多名,这些职工大都是来自农村的农民工。他们大都是家中的支柱,其收入无疑也就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维持整个家庭的生活便是他们唯一的使命。所以能够挣到钱、攒到钱,然后拿回家去是他们由衷的心愿。对此,该企业出台了一套独特的工资发放方案。即:一年给大家仅发三次工资,即收麦、收秋、年终各发一次,如果没钱可以向财务处借,但每次不能超过100元,一个月不得超过两次。领导一再强调,这是为大家着想,这样可以遏制大家乱花钱。
工人们的确感受到过回家时带着许多钱的喜悦,但是这种喜悦并不是经常伴随着他们。
就在今年秋收之前,领导许诺给大家按时发工资,但是到了收秋放假的那一天,焦急等待回去收秋的工人们却四处见不到老板的影,问财务室要钱,财务室推说没钱,好不容易等来了厂长,但本该拿到1000多元的工资,最终每人只领到200元的“安慰款”。无奈的他们,只得拿着这花过路费后连一袋化肥都买不下的工资踏上了返乡之路。
记者曾就此事问过这些职工,为何不要求月月支付工资?他们有人却说,其实这个方法挺好的,大家都能攒到钱,如果月月发,他们大手大脚两下就花完了,年终回家拿不下钱,咋给家里人交待。记者又问:“如果这个企业垮了,没钱给你们,以前欠你们的工资不是都没了?”他们却执拗地说:“不会的,这个企业效益不错,怎么说垮就垮了。馍不吃在篮子放着哩,到时候他们万一不给发,我们就砸他们的厂。”
我国劳动法明文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因此,该企业这种做法不是在给职工施惠,而且这种做法不免让人产生无偿利用职工工资进行资金周转的嫌疑。也许企业领导初衷是好的,他并未意识到无偿利用职工工资进行资金周转是一种侵权行为。倘若如此,该企业完全可以用另一种方式,如:给每个职工在银行设立帐户,由企业保存存折,职工设定密码,或者其它方式帮助职工攒存钱款。
还应该提醒这些职工的是市场变幻风云莫测,企业兴衰往往朝夕之间。倘若该企业有一天真的垮了,没有钱给工人发工资,那么那些愤怒的农民工,不知会干出什么事来,这不仅会给企业和老板本人带来麻烦,也无形中给社会的稳定埋下了隐患。
■本报记者 邰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