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蒸汽机车
公元1784年,英国科学家瓦特制成了改良的蒸汽发动机,此发明引起了划时代的工业革命,蒸汽机车也由此而生,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运输工具。
1999年,在日本某家杂志的封面上赫然刊出了一张来自中国的“解放”型蒸汽机车照片,并命名为——“蒸汽机车的王国”。
这则消息让中国人哗然!
这蒸汽机车的“王国”究竟在哪里?这日本人拍此照片的意图是什么?
经过调查,这“王国”原来在我省铜川矿务局的铁路自营运输线上。而这日本人既非“间谍”也非“特工”,只是一个研究并热爱蒸汽机车的人,并出于“怀旧”的意图偷偷拍下了这张照片,以“古董”形式带回蒸汽机车早已淘汰的日本。
目前,全世界只有中国陕西铜川矿务局自营铁路线上,还保留并沿用着这些难得一见的老蒸汽机车。物以稀为贵,也因为如此,引来一些外国人不惜代价多方打听前来观看,并争先恐后与之合影留念。
在电力机车高速发展的现在,我们的蒸汽机车司机究竟生活在怎样一个原生态下,他们是怎样看待“老外”口中“古董”这个名词的?记者带着这种疑问,来到铜川矿务局的铁路自营运输线上进行实地采访。
让人难忘的乘坐经历
12月6日早上8点46分,记者有生以来第一次登上了蒸汽机车。据工人介绍,这台车号为2369的“解放”型蒸汽机车生产于1957年,技术来自于日本。
所有的一切都是黑色!机身、煤炭、锅炉,都像涂了墨一样,只有偶尔被踩开的炉膛,露出灼热的红。
撂闸,排风,缓解制动,拉动手柄,随着巨大的排气声和火车的鸣笛声,“呜——,哐当一哐当一”,火车启动了。司炉小周不停的给锅炉加煤,从铜川站去乔子梁、王石凹等煤矿的路上,坡度达到了千分之三十,气压不够,年迈的蒸汽机车就难以带动,加煤绝不能有一丝怠慢。
司机、副司机座位朝前,而车是向后开,两位司机一左一右,扭头向后瞭望,很难想象,蒸汽机车司机一年四季脖颈180℃后转怎能不得颈椎病、肩周炎,这也的的确确是铜川矿务局铁路运输公司78名蒸汽机车司机的职业病。
狭小的驾驶间,锅炉占去了一半,满地的煤渣,满室的粉尘,记者身上新换的工作服不一会儿就落满了煤尘,呛人的空气让人不由地屏住呼吸。此时此刻,外面的气温是零下三度,司机、副司机、司炉额上却分明挂着汗珠。让人不敢想象酷暑时期操作间50℃的室温他们是如何忍受的!
让人爱恨交织的蒸汽机车
从司炉干到副司机,最后考到司机,铜川矿务局许多司机跑蒸汽机车已经十几年了。要说和蒸汽机车没有一点感情,那是假的。司机周兴武说,跑了11年蒸汽机车,虽然苦、累、脏、但还是很有感情的,车跑起来时“哐当、哐当”的声音在他听来已成为一种节奏感强的音乐。司炉杨志军说,待在车上比家里强,车上有活干,和兄弟们在一起干活时间过得快,充实。特别是和家里人闹矛盾时,来车上抽根烟,气就消了一半了。
然而这沉旧的机器也有让人气馁的时候。“开蒸汽机车劳动量相当大,特别是夏天,工人们的付出超过人体的忍耐极限,豁出命干的时候,我们总是有种想哭的冲动,太苦了。”副司机小张说。
“有时煤质差,煤炉动不动就结渣,三个人一块用钩子钩,夏天衣裳没干过,内燃机就不会有这种情况”。
据了解,铜川矿务局铁路运输公司现有蒸汽机车12台,均为“解放”“建设”“上游”等50年代所生产的型号,近几年因运输需求又新购置内燃机4台,预计内燃机达到7台就可符合需求量。但因近年来煤炭市场疲软,铜矿煤炭也积压成山,企业资金困难,购置每台400多万的内燃机车并非易事。
因古老的蒸汽机车引来了外国人好奇的目光,铜川市旅游部门今年推出了“蒸汽机车怀旧游”活动,为铜川开发了新的旅游项目。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外国人的相机对准蒸汽机车时,我们的司机并不感到自在。因为在“老外”眼中,这不仅是一个价值不菲的“古董”,也是一种落后的象征。他们不仅仅感到好奇,还有惊讶和嘲讽。
本报记者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