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骆峪深山创新业
4年前,何建平从周至县金属材料公司下岗了。他彷徨过,苦闷过,抱怨过,不过这些都没有用,新的人生命题需要这位刚刚脱下军装的转业军人去完成。
在部队铸就刚强性格,不容许他在坎坷面前有丝毫退缩。1998年农历正月十五,人们还在兴高采烈地闹社火,何建平却独自背上行李,扛着镢头来到山大沟深的骆峪乡红旗村,这里有8000多亩荒山秃岭等着他来装扮。三块石头支起锅灶,荒山半坡上搭建茅草窝棚,新的创业之路就这样开始了。
没有资金,向亲戚朋友借了个遍,甚至不惜变卖家产,借高利贷。
交通不便,生活必需品和材苗肥料全靠肩挑背扛;没有蔬菜,就挖野菜;有时一天只顾得上吃一顿饭,有时几天没有盐,就吃白饭;一星期能吃上一次炒菜,对他来说就是国宴了。如逢雨天,衣服、被子全是湿的,越发难熬。
担水劈柴栽树种地盖房砌墙管理牲畜,样样都要从头学起。手掌磨出血泡,血泡又变成厚厚的老茧,手背和胳膊被荆棘和树枝划满了伤口,灌木丛把汗碱浸成硬块的衣服撕成缕缕布条。半年下来,人瘦了,脸黑了,体重减了20多斤!
何建平的举动,引来好多人的冷嘲热讽:不在县城好好待着,跑到穷山沟逞啥能!有人笑他傻,有人说他白扔钱。别人说啥他不在乎,让他难过的是,连亲人也不理解他。这时,各级组织没有忘记他,省、市、县总工会多次给予他支持和鼓励;让他难忘的是今年春季的一天,春寒料峭,县委书记任文斌来山上看望他,紧紧握过他的双手,称赞他身上闪耀着新时代的创业精神。正是有了这些精神力量,才使他下定决心扎根深山非要干出名堂不可。
筚路蓝缕,何建平的付出有了回报,昔日的荒山如今开始着绿,1000多亩板栗、核桃树,1000多株柿子、枣树已在今年春天抽芽。雄心勃勃的何建平心中还有一个更大的绿色梦想,那就是让红旗村的9条荒沟全都披绿装,修建自流灌溉梯级蓄水库,发展养殖业,利用峪古栈道开发旅游资源……
何建平抡起镢头在骆峪荒山沟挖出一条新的就业之路,也挖出了自己人生的绚烂:1999年西安市十大再就业明星;日前周至县总工会又在全县掀了一个向何建平学习的高潮。
■本报记者 焦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