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谁说女子不如男
——记咸阳沣桥女子道班
咸阳公路管理局秦渭公路段沣桥女子道班位于西兰公路21K +700M处,由8名女工组成,担负着咸阳市南大门出入口7.5公里的养护任务。8名女工平均年龄34岁,最大的40岁,最小的27岁。几年来她们积极开展“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活动,克服困难,把吃奶的孩子留给母亲、公婆,把接送孩子入托、上学的任务交给丈夫,每天上下班往返24公里的路程,为咸阳南大门的畅通默默地奉献着,连续3年保持了“全优道班”称号。去年“五一”前夕,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是全国交通公路系统获此殊荣的6个道班中唯一的女子道班。
沣桥女子班养护的路段是西安、咸阳之间的主要通道,也是城乡结合地带,能否把这条路养好,为车辆和行人提供畅、洁、绿、美的交通环境,对1994年3月成立的沣桥班来说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该班的同志是从流量登记站撤下来的和各道班优化组合后的富余人员。以男职工为主的基层单位担心她们拖后腿,都有推托之意。她们的自尊心被刺痛了。同样是人,男同志认为她们是半个劳力,她们就偏要证明,养路女工同样能顶“半边天”。在段党政领导的关心下,就这样,咸阳公路总段第一个女子道班成立了。
女子道班成立不久,为了尽快改变公路绿化平台杂草丛生,两侧垃圾成堆,路容不洁的面貌,段上提出“大干苦干二十天,定叫路容换新颜”的口号。班长宋爱琴的爱人在陶瓷厂上倒班,孩子上学没人接送。为了搞大干,她把孩子送回了泾阳公婆家,一心扑在工作上。年龄最大的张连芝同志,几乎每天早上五点离家上路,天黑才回到家中,为全班树立了榜样。身单力薄的马焕玲,担任道班炊事员,在给大伙做饭的同时,还承包了一段路。杨晓华在家里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在路上却一扫小姐娇气,工作一天,满脸灰、一身土,像个“包公”,把过路的行人都逗笑了,她却全然不顾。正在家里度蜜月的陈喜翠,听说班上任务紧,放弃了休假,带着新婚丈夫一起上路参战。半年工作检查时,女子道班名列全段7个道班之首,获得先进班的称号。为此,秦渭段向全段发出向沣桥女子道班学习的通报。
为了这段路,她们的确付出了很多。每天迎着晨曦上班,披着星光回家,使用的工具是铁锨、洋镐、扫帚、钉钯,工作一天满身都是灰尘,穿不了一件干净的衣服。本来二三十岁的女人正是打扮的年龄,看人家化着妆穿着漂亮的衣服,她们也羡慕,但她们更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和责任,知道公路更需要“美”。曾有一位老大爷看到她们一脸汗水一身尘土地扫马路,怜惜地问:“娃呀,给你判了几年刑?”也有一些亲朋好友劝说她们,女人家成天在太阳下晒着,与灰尘垃圾打交道,一个月才三四百块钱,图个啥?你看现在摆摊、卖小吃哪个不比你们养路工强?……对于工作的艰苦和这些误解,姐妹们没有丝毫埋怨。既然选择了公路,就要让公路更洁净、更美丽,这是她们最大的心愿。 ■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