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寻古访今书院门
南边是书写着历史的古城墙,北侧是繁华的商业街,西安南门内的书院门仿古一条街在古朴与现代之间静静地重新叙说历史。
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似乎传来了古人求学时匆匆而过的脚步声。街两边的店铺,飞檐之下,文房四宝、玉器古玩,透出一股浓郁的古代遗风。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古香的店铺中,安徽泾阳的宣纸最为夺目,左一家卖它,右一户也售它,几个老外显然对中国文化缺少了解,用手摸摸宣纸,睁大好奇的双眼,用半生不熟的汉语发问,为什么不用计算机打印,非要用纸书写文件,已近知天命之年的店老板笑着说,那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是国粹。
好一个国粹,书法的渊源在老板的一句话语间得到了诠释,书院门的吸引力不仅在于两边店铺是文人的必去之处,而在于关中书院那一段辉煌而诱人的历史。
提起关中书院,不能不说起冯从吾,这位字仲好的长安人是明朝万历十七年进士。明神宗万历年间(公元一五七三至一六二0年),关中著名学者冯从吾因与阉党争辩,辞官归故里,即在当时宝庆寺内讲学,大力宣扬儒家学说,被称为理学大师,后因学生日增,于是另辟新址(今书院门)建立了关中书院。当时所教学生除关中外,四川、甘肃、河南、湖北等地学生也多负籍前来就学。明清两代陕西理学的崛起和文风的昌盛与关中书院有着密切的关系,书院遗址现存大厅、厢廨、斋舍等建筑仍维持旧观,三百年前的学府气息大存。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关中书院厚重的大门没能抵挡住现代的气息。西安师范现今就设在书院里,冯从吾倘若地下有知,也该欣慰了。走进师范大门,百年前的大树,枝杆虬龙盘旋,迎接着远方来人,树身上悬挂着西安古树代号牌。东边的厢房现在是学生教室。教室外墙上,搪瓷烧制的画面,劝勉学生进步和催人上进的词条历历在目。信步院中,几块石碑上,又记录着师范的近代光辉历史。抗日战争时期,彭德怀将军应邀在师范操场上做报告,号召青年学生一致抗日,从此学校中的爱国学生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这和冯从吾执教时,学生一门心思寒窗苦读形成了鲜明对比。
光阴如梭,书院门商业气息日浓,每日迎接着来来往往的游人。偶尔,从各店铺购买笔墨纸砚人的身上,我们还能闻到一丝远古的遗风之味。堂中一幅幅书法作品,勾起现代人对历史的回味。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书院门得到了全面的保护与认同。 本报记者 赵阳 摄影 郭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