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退耕还林 封山绿化 以粮代赈 个体承包
周至生态环境建设充满生机
本报讯 疏通一条沟,修成一块田,治理一面坡,建成一处园,蓄好一池水,兴起一产业,富裕一方人。周至县依靠优惠政策拉动、市场机制推动,截至目前已完成退耕还林1.3万亩,人工造林5000亩,坡改梯7500亩。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近几十年来,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过度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等,导致周至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据资料显示:全县水土流失面积80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7%;全县年平均侵蚀量达189.51万吨,相当于每年损失碳酸氢铵7000吨;全县耕地70.93万亩,其中需要退耕还林的25°以上陡坡地达14万亩。
去年,周至县被列为全国第三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县,国家按计划安排10年重点投资,通过实施退耕还林、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坡改梯、沼气池等10个单项工程,初步改善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按计划,周至县一期工程实施三年,每年国家投资约850万元,重点治理黑河、?峪、罗昌沟三大流域,总面积95平方公里,涉及楼观、马召、?峪、甘峪湾、广济、骆峪、翠峰7个乡镇。
为了用好用活国家投资,周至县及时出台《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关于吸引社会投资实施生态环境建设的优惠政策》,坚持“稳定所有权、放开使用权、搞活经营权”和“谁投资谁受益,谁经营谁获利”的原则,并引入“公司加农户”、“反租倒包”、股份制、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的市场机制,使全县生态环境治理出现国家、集体、个人多元化投资热。
马召镇冯家村农民王宏安一家就承包退耕还林项目2200多亩。周至绿云扁桃园艺场采取“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先后与?峪马岔村、马召熨斗村等6个村联手签订退耕还林项目3784亩。西安市山川绿化有限责任公司还与香港顺天贸易公司签订合同,拟投资491.1万元,承包荒山5000亩,在黑河流域建设生态效益型经济林示范基地。
本报记者 刘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