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生命的关怀
——读杨生武的《凤阳堡》
□文/奚同发
那是一个飘雪的日子,当三哥从陕西带来了那本砖头块厚的长篇小说《凤阳堡》时,我的心里顿时涌过一股暖流。因为作者是我中学的老师,很熟悉的一位老师。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集中4天时间,终于翻过这本长达50万字的《凤阳堡》的最后一页,而后是站在阳台上陷入了长久的沉思。不觉间,我的眼窝早已泛起了一层潮雾,脸颊流过一阵冰凉,那是一行清泪。
甚至接下来的几天,我的眼前都难以抹去小说结尾的那一幕悲怆。女主人公二凤在一个风光亮丽的清明节,怀抱她与呼天宝的“遗腹子”,面对丈夫那已长满青草的坟冢,长歌当哭,如泣如诉……
在我为小说中几位主要人物的不幸结局而倍感心酸的同时,也为作者如此宏大的历史构建,及细腻的人文关怀而感到莫大的震撼。
这部小说以20年代“二虎守长安”为时代背景,以关中大地一个古老的村堡为舞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由曲家繁衍的曲、里、申三姓后人上演的人间悲喜剧。恩怨是非,爱恨荣辱,争名夺利,官逼民反,草莽结义,杀富济贫……作者以传奇的笔法,现实主义的创作视角,把一个本该属于个人、家族式的矛盾提升到历史的高度,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丰满可爱的三秦儿女的形象;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演绎着人生的艰难,命运的多舛,以及缤纷时政的难测,历史的风云变换。令人读来荡气回肠,思绪联翩,感慨忧愤,黯然神伤,绵绵悠长。
这么一部鸿篇巨制,作家以娴熟的笔力,从多个角度述写着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人性的复杂多变,以及人的命运中那种神秘莫测的趋向,历史机缘与人生起伏的关系;加之民间俗语、传说轶闻的运用,无不显示了作家对生活层面的深刻挖掘,以及对历史材料的自由把握能力。尤其是作品中流露出来的那份故乡情结,拨去历史的尘烟,使我们能看到作家对三秦大地的那种缱绻之爱。正因此,作家才能作伴青灯星辰,荡涤人间浮华,苦度日日夜夜,把自己对历史的感怀,通过小说的形式,镌刻成一块注解三秦历史和人生的丰碑。
最早接识杨生武先生时,我尚是一名中学生。那时只是同学们都传说着这位老师天天要背诵多少多少页的书籍,很了不起。后来他给我代课时,我已上高中一年级,留下来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的博学和为人谦和。不过当时认为那或许是应该的,他毕竟是个教师。在学生的眼里好像教师就应该是那样的。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越发感觉到生长在那块土地上的人们有多么不易。那是一个两面夹山、一条大沟延伸成的极其艰苦的生存环境,大家靠自己的双手,在深达数百米的煤炭矿井下辛勤劳作。除了承受着一天天的劳作疲惫,常常还要面对着失去生命的威胁。而杨生武先生就是这煤矿工人中的一员,他硬是凭借着自己对书籍的那一分虔诚,离开百尺煤井成为一名为人所羡慕的教师。在那样艰苦的矿区,像杨先生这样能够胸怀大志者可谓凤毛麟角。
正是作为煤矿工人对生命的深层感知,才使得他能够在那么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写出这部以历史感怀人生的巨作。整部作品虽然是以悲剧为主线,但无时不洋溢着作家对昂扬向上的生命的赞美和歌颂,从而使纷繁复杂的人生总是渗透出一丝丝暖意。这或许与作家本身的生存经历不无关系,这或许正是作家创作的初衷之一?
听说《凤阳堡》作品研讨会召开以后,陕西省作家协会又给了杨先生新的任务,他现在正写一部关于“下岗职工”题材的长篇小说。我真是有说不出的高兴。让我和更多的读者一起为此而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