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收入”质疑
□文/李云青
看下面这个题目——人均纯收入名列全国第X,某某地区农民富裕了,“十五”期间年均增长XX%,预计2005年达XXXX元(之所以写成“X”,“某某地区”,是怕对号入座,惹麻烦,请读者谅解。)。
我对这个题目有如下点评:一、“十五”期间年均增长XX%,预计2005年达XXXX元——请放心,历史经验告知,凡是上级领导提出的经济增长指标,届时一定能完成,而且有的还超额,谁见过有人较真儿,追查这种“人有多大胆的数字”是否真实,也就是一耳听,一耳冒,心中蔑视了这种“形势大好”的张扬。二、入均纯收入名列全国第X,某某地区农民富裕了——这种说法经不住下列提问:人均纯收入名列全国第X,等于每个人的纯收入都名列全国第X吗?究竟有多少人愧对了“人均纯收入名列全国第X”的美名,无人统计。某某地区农民富裕了,这个全称的说法,掩盖了“多少(!)”没有富裕的农民?如果有人质问:“我是某某地区的农民,我没富起来,某某地区包括我吗?”如何应对?
呜呼!每天报纸上这种经不起推敲的标题实在不少,是记者文字功底(遣词造句)欠缺呢?还是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有问题?认真读报的人每天心存疑虑,这种精神负担的损失,能索赔吗?
并非巧合,《经济参考报》3月5日报道:江苏省委书记回良玉实话实说农民收入,题目是:平均数代表不了大多数。请看他的观点——2000年,江苏省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了2.9%。但这个增长只是由并不占多数的农民的收入增长拉动的。去年,江苏农民减收户达60%,平收、增收的农户占1/3强。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平均数代表不了大多数。
平均数代表不了大多数——这个科学的论断,否定了“人均收入”这个宣传中的“大锅饭”思想。低收入的人们早就厌恶了:名为宣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实为张扬无能官人的所谓政绩。深知中国统计数字魔变的人懂得,岂但“人均收入”,几乎是所有的统计数字,都是某些官人手中的工具,用来掩盖自己发展经济的乏力。有人说:再也不相信特别是地方官员公布的某些经济数字,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深入千家万户,看看他们炕席底下是否有存款,存折上的数字是否与日俱增:再就是看看他们的面孔,是否泛出由衷的欢乐。在假数笼罩中华的时候,大抵只能如此,大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