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秦川痴心播绿人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清朝诗人郑板桥的这句名言如今用在张新民身上再贴切不过了。这位46岁的华县农民用他过人的胆识和对家乡的深深情怀,先后5年时间投资350万元,治理荒山近3万亩,成为渭南市承包造林第一大户。
在华县杏林镇,记者走进了少华山张新民夫妇承包治理的太平峪林场。但见片片林木茂盛、沟沟草绿水清,以前被破坏了的植被初步得到了恢复,面对着经过5年治理而换来的“绿色成果”,张新民的脸上露出充满艰辛的喜悦。
从80年代起,张新民这位普通的农民就开始从事个体经商,一干就是十五六年。这期间,他开过汽车、跑过运输,做过粮食生意,还把商店办到了广东、广西,买卖越做越大,积累了上百万元的资金。1995年回到家乡,他看到家乡的山一年比一年荒,树木一年比一年少,就决心弃商造林治山,做个当代愚公,造福后代。当年5月,他以14万元承包治理太平峪山沟,1998年1月又以20万元承包治理潭峪林场。
说干就干,张新民与爱人刘小雀从此就在山里安身立业。先投资20万元,修了一条17.5公里的沙石路。雇佣了二三十名劳务工,栽树、育苗、修剪、嫁接。还从县林业站请来专家,制定了治理荒山的整体规划,高、中山地栽植用材林、低山、河谷发展经济林,兼营种植林和养殖业。
5年多来,张新民累计投资350万元,其中利用林业项目贷款130万元,投劳2.3万个,栽植和嫁接各种果木137万株,人口造林11700多亩,修建了自压喷灌蓄水池和拦水大坝,建成了一座5千瓦的水电站,综合治理的能力不断提高。
山在张新民夫妇的精心装扮下,变得秀丽起来,可曾经被当地人称为“暴发富”、“十三能”的致富带头人如今却徒有虚名。每每谈及自己后半生的如此选择,他的言语中总是透着陕西人的一股子倔强。他说,当初弃商治理荒山,绝不是一时脑热,也非想扬名显富,仅仅是想靠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家乡的面貌,改变“小富即安”的农民意识。过去,人们只是开荒修梯田,摆脱不了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的粗放式经营。为了眼前利益,有人炸山采石,取土挖沙,钱是挣了不少,可山却日渐荒芜。如今,中央提出开发西部,建设山川秀美工程,不少城里人都颇有眼光地选择“上山下乡”创事业,他自己更是责无旁贷。乡亲们不理解认为他被钱烧晕了头,他却坚信,有朝一日,当这山变得葱郁时,他是最富有的人。 (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