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国企为何普遍患“人才病”
国有企业三年脱困来之不易,而相当多脱困后的大中型国企又面临着新的挑战——科技人才大量流失,企业发展缺乏后劲。
有关统计数字资料显示,沿海地区和大城市那些人才密集、资金雄厚、硬件优越的企业,是高校毕业生们择业的首选;而经济欠发达的省市和人才奇缺、资金匮乏、硬件不足的企业总是少有人落脚。所以在日趋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中,众多国企失去了竞争力。企业缺乏新鲜血液,科技人员年老的比例大,尖子人才少,失去了活力。不仅如此,在人才难求的同时,许多企业还不得不面对内部人才大量流失的现实,相当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在企业工作两三年甚至一两年不打招呼就走人,有的连人事档案等都不要,造成许多国企人才“青黄不接”。科技人才的短缺使本来就困难重重的部分国企雪上加霜。
为什么国企留不住人才呢?从企业自身来看,原因有两个:一是企业缺乏现代人才观念,即不能真正地重视人才。企业没有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仍然笼罩在计划经济体制的阴影之中,企业管理依靠行政命令,生产经营全凭领导“拍脑袋”,不能充分相信科技人才,大胆使用专门人才,使企业的科技人员成了装点门面的摆设;二是企业没有人才成长机制,不能为人才充分创造发展的天地,企业重成果,轻培养,不愿为科技人员的进一步成长创造条件、付出成本,没有系统而周密的培训计划;另外,企业在晋级评职称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时,论资排辈,人们拉关系、走后门,不是真正地按贡献、凭工作,因此,使许多一心扑在工作中、而不精通“关系学”的科技人员心灰意冷,只好一走了之。“良禽择木而栖”,自古皆然。
眼下,国企“人才病”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企业越困难,人才越不来;而越是没人才,企业就越困难。在市场经济的这个大环境中,解决这个难题,只有一个办法,即通过经济手段,而经济手段所遵循的也正是市场法则。同时,国企自身则应进一步更新观念,科学管理,创造宽松环境,建立人才成长机制,若能这样,国企又何愁留不住人才呢?
■瞿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