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入世中国企业面临三大“压力”
入世在即,中国企业家如何面对挑战与压力,在经营理念上怎样与国际接轨,日前,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魏杰就入世后企业家如何成长提出了三大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创新压力。进入世贸组织,中国企业首先面临的是技术方面的压力。传统产业创新、产品深加工、升级换代、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的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我国的一些企业中,产品处于粗加工阶段,附加值较小,个别产品还处于低级阶段,跟不上国际潮流,所谓的高科技技术与传统产业缺少融合点,进而导致产品缺乏竞争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问题也是技术方面面临压力的一个表现。高新技术与现实生产力接触点过小。知识转变为技术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流实验室,而如今国内资本市场最流行的叫法是将实验室叫做孵化器,所谓的孵化器在多数地方就是一个产业园区,有的地方堂而皇之地打出了这样的口号,回来吧,我们有孵化器。而实验设备等等都不在孵化器内。魏杰指出,十年内,实验室应该有大的调整,这是技术创新的要求。
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入世后,中国企业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因为,中国的产业结构不仅要有“中国特色”,更要符合世界产业结构,必须依据国内情况实现产品升级换代。日本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进行了产业结构战略升级以备不测。瑞典人卖掉了世人瞩目的沃尔沃轿车经营生产权而改为生产十吨卡车,他们明白瑞典在轿车上无优势可言。中国的家电行业已进入了微利时代,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虽然调整难度极大,但中国必须这么做。
体制创新的压力。体制创新的压力同样困惑着中国的企业家们。在中国,改革似乎从来没有间断过,同样国际上的机制改革也没有停止过。当中国正致力于推行法人制度创新,企业大张旗鼓宣传《公司法》等法规时,国外早已没有了总经理、董事长之类的称呼,国际上通行的是法人治理结构变更产物的新称谓——CEO(首席执行官),这是重视了人力资本,用资本登上舞台之后的集中表现,是一种技术更新,CEO其实就是一种职业经理人,在北京举办的国际周上,我们一些国内企业家对CEO不甚了解,听说是法人制的变称,也对外自称是CEO,闹了不少笑话。与法人制度创新一样,产权制度创新也是中国企业家考虑的一个问题。按现代生产力要求,搞资本经营要流通,资产不流动,何谈产权制度创新,比如可交易性。目前,国际上收益决定价格,人家进行企业收购、兼并等,看的是资产的可流动性,即变现。国内现在拍卖、交易等看中并实现的是按固定资产原价交易。肯定存在着资产高估现象。试想,入世后,有几家企业愿用流动资产去购置高出帐面的固定资产呢?其次,国内要素管理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管理制度的创新。清华大学在这方面已迈出了可喜一步,以年薪10万美元来吸引优秀教授竞聘岗位,引得外国教授竞折腰。最后一点,企业文化创新也在时时撞击着中国企业的管理大门,以价值理念为核心,强调社会道德管理的企业文化正风行国外。
中国企业如何扬长避短,借鉴外国先进的管理方法是每一个企业家应该考虑的问题,愿国内企业能够从容面对入世,一路走好。 (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