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大学生不戴校徽为什么
9月的大学校园,你总能看见胸佩校徽的青春面孔,不用问,肯定是刚入校的新生。对于老生而言,佩戴校徽几乎是“弱智”、“幼稚”的代名词,“也就新生还有点新鲜劲,要不了一个月,你看还有几个人戴?”校徽真的那么恐怖吗?只有初生牛犊才敢尝试。
有人辩解说自己的学校不著名,戴校徽没有自豪感,似乎有点道理。可后来发现北大、清华也鲜见戴校徽者,看来问题的实质并不在此。
还有人笼统地说是惯例,可惯例总得有形成的原因吧。向颇通世故的老生们请教,回答的理由很有内涵:不方便。
想想也是,就这么明目张胆地戴着一个校徽出门,如果在公共汽车上不给老幼病残让座,岂不是连学校的名声都给毁了?如果路见不平不敢拔刀,怎么对得起大学生这块牌子?社会对“天之骄子”寄予那么大的期望,他们的表现如果达不到这个要求,作为当事人,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还不如隐姓埋名,做个普通人算了。如此说来,倒也是先替学校考虑,兼替自己考虑了。
校徽是学校形象的标志,也是自己身份的符号。戴上它,就意味着一种荣誉,一种使命,一种约束。摘掉校徽,这一切也能随之摘掉吗?
解决问题的方式如此轻松,责任感的缺失却让人无法不沉重。不是说戴上校徽就能解决一切问题,正如结婚戒指并不能保证两个人白头偕老厮守一生,但戴上它,你必须接受来自社会和内心的监督,时刻警醒自己的言行符合起码的规范。
奥德修斯和他的水手们依靠绳索把自己绑在船上而躲避了女妖的歌声,说明人有时候是需要用外力来控制自己的,尤其是在面对诱惑的时候。
校徽要先戴在胸前,再戴在心中。 (周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