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几多艰辛几多愁
——民办养老院院长谈苦衷
我省的老年人究竟有多少?民政部门提供的数字是:352万人,占到全省人口总数的9.71%。因为这是去年底的统计,到现在全省老年人数应远远不止这些。因而,按老龄社会10%的标准,我省已进入了老龄社会。
老龄社会就有老龄社会的需求,最突出的问题莫过于敬老院、托老所等老年公寓建设得怎样。据民政部门提供的资料,截至目前,全省地市县政府“官办”的老年福利院36个,床位4000张(除收养老人外,部分床位还收养着社会孤儿和精神病人)。面对老年福利设施严重短缺、供不应求的现状,支持和发展民办养老事业应是社会和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但记者就此采访一些民办养老院所的创办人时,她们几乎都是一肚子的苦水:“难呀!”
地处西安市灞桥镇的“夕阳红老人之家”的创办者——西安建材厂下岗女工梁丽丽,曾先后荣获西安市再就业明星、全省下岗职工创业带头人和全国城镇巾帼建功标兵。当记者采访这位成功者时,她正在为资金筹措难而发愁。梁院长说,老人之家的一排平房和门面房的建设费用35万元,全是她从亲戚朋友中借来的,现在院办起来了,50张床位住得满满的。为了适应进入老龄社会的需要,她又租了2亩地皮并签好30年的合同准备上二期工程,但银行就是不给贷款,原因是她现有的35万元房产是在租赁的地皮上盖的,没有房产证,不能作贷款抵押。上级工会年初就说可以为她解决3万元的贷款,等了半年,最后还是一句空话。现在梁丽丽正在四处向私人求借,筹资上二期养老工程。
渭南市临渭区职工幸福院院长王东芳说,为办院她真是历尽坎坷。这家职工幸福院1996年创办初尽管经区总工会支持和民政部门认可,但由于一无资金、二无房屋,是从租赁的10间平房里起家开张的。以后经过两次搬家,一年基建,才建成拥有100多个床位,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的“金秋苑”,而这250万元的基建费用,是院长东西奔波,多方争取,并从亲戚朋友处东借西凑来的。在购置、安装锅炉时,多亏秦牛锅炉公司总经理李百忍特批了一台4吨的采暖锅炉,赠送了一台0.75吨的烧水锅炉,才保证了幸福院新楼的建成和开业。为资金的事王东芳多次伤心落泪,和入住的老妈妈抱头痛哭。
在记者采访过的几家民办养老院中,宝鸡市扶老携幼康乐中心可以说是“得天独厚”,因为得到市委主要领导的过问与支持,不但在风景秀丽的渭河滩上征地60亩,而且贷款500万元,加上自筹资金和内部入股资金,建成了拥有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老年公寓、医疗保健和文化娱乐设施。问到康乐中心主任石宗华创业的甘苦时,她说:“真是一言难尽!现在最短缺的还是资金,我们希望能找到合作伙伴。”
记者还拨通了省内几家民办敬老院的电话,问到他们的经营和困难情况时,有的回答说收老人的钱根本包不住,除了吃住、员工工资、水电费外,微薄的利润连借款利息也还不了。有的说:他们院过去还办个工艺厂生意好,以厂养院可以每年还利息,近年生意不好,现在正为无钱付贷款利息发愁哩!
就民办养老院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记者采访了省民政厅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他说,动员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等社会力量共同办老年福利事业,这是民政部和各级民政部门支持和倡导的。这种支持,主要还是政策支持,例如在免征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税等方面,对个人及社会团体兴办的老年服务机构和政府、企业办的一视同仁。至于民政部门这方面的资金,近年来主要用于“星光计划”老年工程。这位负责人还说:养老事业不同其他企事业,它本身是一项低偿的微利事业,从投资到效益回收是一个漫长的阶段,因而只有通过建立新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不断提高服务功能,才能保证事业稳步发展。
本报记者 明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