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1年12月06日
维权之页
03

感叹“卢尔新现象”

据报道:卢尔新是南京化学集团公司氮肥厂的一位老铆工。他历时8年研究出40多种类型的放样技术,基本没有应用到生产实际中,直到这位铆工把全部技术成果无偿献给企业,协调离厂,1999年才被厂里正式采用。经南化公司总工办专家确认,卢尔新研究出的这些技术成果与传统的手工放样相比,具有增强放样精度,提高劳动效率,节约成本等优点,具有一定价值。

透过这件被称为“卢尔新现象”的事件,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国有企业必须及时发现、评价和使用一线职工的技术成果,使其尽快转化成为生产力,为企业人才提供生存空间。

毋庸讳言,目前仍有许多企业在深化改革中思想不解放,不能正确对待一线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像南化公司“卢尔新现象”,看似只是一个企业的问题,实际上它不仅折射出当前众多国企普通存在“看学历、重文凭”的误区,而且暴露出国企缺少一种及时发现、评价和使用职工技术成果的机制和渠道,缺少一种对职工立足本职、钻研技术、岗位成才的鼓励氛围。由于某些企业对一线职工的技术成果缺乏发现,不能及时推广肯定,也是对这些职工的最大打击。一些手握技术成果的工人人才纷纷跳槽,原因也正在于此。

笔者以为,我们的企业在注重引进高学历人才的同时,不能忽视企业技术工人,对于一线职工的技术成果,应当及时发现进行总结、应用和推广,对贡献大的一线技术工人应该破格提拔重用。企业只有尊重技术人才,给企业人才提供生存空间,才能更大的激发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创造生产力,为企业做出贡献。 ■沈峰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