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入世的心情
中国人普遍有一种“里程碑情结”,很容易突出并夸大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一个时间点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意义。2001年11月10日,就很有可能被我们看成是中国在经过整整15年的不懈努力之后,终于迈进世界贸易组织的门槛,正式登堂入室的一个“里程碑”。
但是事实上,11月10日之后的中国,并不可能转瞬之间就发生“翻天覆地慨而慷”式的巨变、裂变;说得更绝对一点,11月9日的中国,和11月10日的中国,只可能是同一个中国,虽然所有的变化都在有条不紊地发生着,所有的过程都在坚定有力地推进当中。按照此前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的说法,“其实在今年9月份,中国就已经在实质上加入了世贸;11月份在多哈举行的世贸会议,将从政治上解决中国入世问题;而12月份将从法律上解决中国入世问题。”他建议中国人“不要空谈入世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利或弊,因为入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有关利弊随着政府与企业的具体应对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会相互转换”(《新快报》10月23日)。的确,那种希望入世给中国带来“立竿见影”之奇效的想法,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在诸多关于中国入世的议论或预测中,朱镕基总理有一个意见很令人感动。他说:中国入世后他最担心的是国内农业,因为外国农产品以现代化技术生产,无论价格及成本都低于中国,若向中国大量倾销农产品,便会对内地农民生活构成影响(中新社北京11月6日消息)。经济学家吴敬琏也表示了他的担忧,他认为农业、国有经济、金融体系脆弱、法治体系不健全(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和腐败蔓延)、政府保护、体制惰性等“六大弱点”,将在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对中国入世后进一步融入国际经济构成不小的阻力(《新快报》10月23日)。
一个国家加入世贸组织,说白了就是加入到一种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行之有效的游戏规则当中,先是“被人带着玩儿”,接着慢慢“和别人一起玩儿”,然后才可能“带着别人玩儿”。世贸组织已有的游戏规则终究是外部因素,如果一个国家内部的“弱点”始终冥顽不化,甚至发展到足以抵御或消解世贸组织的游戏规则,则该国加入世贸组织就沦为了一种纯粹的形式。更早些时候,针对“一些有影响的学者竟然出来发言,认为(中国入世后)外国大公司进入中国,将会迫使中国接受他们的游戏规则,有助于中国消除腐败”,一位年轻的经济学家提醒说:“这一判断完全不顾经验事实。南美国家与东南亚国家大多都是WTO成员,但这些国家基本上都是贪污腐败盛行之地。”(《当前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总体性分析》,载《书屋》2000年第3期)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就WTO某个成员发展而言,国内“小环境”与WTO的“大环境”之间是一种内因与外因的关系。WTO接纳某个国家加入,不过是给了后者一个“遵照国际规矩行事、享受国际分工利益”的机会,如果这个国家入世之后不按牌理出牌,作为一种惟有两厢情愿才能发生作用的约束,WTO规则有时也拿它无能为力,顶多将这个国家开除出局,不再带它玩儿了事。
读到如此这般似乎有些煞风景的忠告,我们入世的心情也许会如帆船满载一般沉重起来,但心态应该会更加理智和成熟一些。
(摘自《杂文报》文/潘多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