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体育明星免试上大学合情?合法?
在悉尼奥运会夺金后,刘璇透露自己最理想的归宿是北京大学新成立的新闻学院。
2001年7月,同为申奥形象大使的邓亚萍完成了毕业论文答辩,拿到了清华大学的本科文凭,之后重返英国,攻读诺丁翰大学的硕士学位。而与邓亚萍同时成为清华大学一员的伏明霞却由于连年赛事繁忙,至今刚完成学业的1/3。
看来,上大学似乎成了体育冠军们退役后的最佳选择。
免试上大学惹出争议
相信大家都还未淡忘2000年,当巩俐表示要到北大进修硕士学位时引起的轩然大波。北大校园里拒绝巩俐读研的一种理由是,名人上大学是社会对名人的回报,而巩俐,社会对她的回报已在水平之上,没有必要再来沾北大的光。因为名人上大学在许多人的想象中可能是混张文凭。
体育明星上大学较之一般名人上大学有所不同。教育部有文件规定,三大赛事(包括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杯)的个人前三名可以免试进入任何一所大学本科学习。就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情况看,可以免试上本科的大约只有这一特例,其他相似的情形就是全国数学、物理、化学奥林区克竞赛的名列前茅者、优秀三好学生,可以免试保送进入大学本科学习。但这样的学生本来就是学习尖子,保送对他们而言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倒是大学笼络人才的一种方式。
悉尼奥运会后,伏明霞、刘璇这样的甜美冠军让传媒为之疯狂,随着她们的人气日旺,广告界、演艺界也向她们频抛媚眼。为大众瞩目,是幸事也是烦心事,它意味着你的一举一动都将纳入公众视线。伏明霞穿英文脏字裤子事件后,有关体育明星免试上大学的话题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持反对意见的人说,现在一块金牌的含金可达百万,国家对冠军们的安排已很妥善,社会的回报也相当丰厚,对“名利双收”的体育明星们,没有必要再将上大学作为一种优惠待遇赋予他们。
赞成体育明星免试上大学的人们则认为,学知识、受教育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利。体育冠军用他们艰辛的付出,为祖国赢来了荣誉,社会以满足他们的求学梦作为回报也无不可。
而一些法律界资深人士则认为,这些看法大多都是停留在情感、情理层面上,它反映出我国尚短的法治建设进程,法治社会中人们对一种社会现象的讨论首先要问它合不合法。首先,教育部有没有对各高校招生进行指令性安排的权限?这是程序性的问题,恐怕在高校自主招生日益扩大的今天,招什么样的学生还是各校自己的事情。其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经由这一公平竞争的途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特殊规定一小部分人享受绝大部分人享受不到的“免试特权”,不经过同一考试程度录取大学生,即是竞争机会和条件不平等,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相悖。
“法外施恩”的深层背景
目前,在清华大学学习的体育明星有跳水冠军伏明霞,就读经济管理系;射击冠军王义夫、张秋萍夫妇,就读经济管理系;国际象棋冠军诸宸,就读中文系。在北大学习的有体操冠军李宁、李春阳;乒乓球冠军刘伟;围棋选手刘利民。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的有排球冠军郎平,国际象棋冠军谢军;在人大学习的有王军霞等。
90年代初,体育明星免试上大学政策的出台,究其原因是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为运动员退役后的发展考虑的。体育明星从小就投入到专门的训练中去,使得他们很少有时间进行文化课学习。他们退役时都还年轻,而无论是选择从政、还是经商、亦或其他发展方向,他们的知识积累都显得相当贫乏,需要回到校园去充充电。
多数的体育明星上大学是为了充实自己,但也不能否认有的体育明星上大学只是想镀镀金,混一纸文凭。
体育明星免试上大学,只是国家给予少数做出特殊贡献的运动员的特别关照,但这种“法外施恩”的政策既不能解决体育界其他更多运动员退役后的出路问题,更无法解决体育明星上大学折射出的我国体育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
体育的本质在大众而非“明星”
从运动员的成长轨迹看,大多运动项目需要从小开始培养,体育教练们在各地的小学甚至幼儿园中寻找有运动天赋的孩子,然后将他们网罗到各地的体校培养学习。体校的宗旨无疑是培养运动冠军,高强度的训练要求使得保证半天的文化课学习也显得奢侈。全国如此众多的体校培养着众多的运动员,而世界冠军能有几个?只是他们之中的凤毛麟角罢了,剩下那为数众多的人何去何从?
2001年新当选的国际奥委会主席是世界赛艇冠军,同时也是医科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我们不一定要完全走西方的路子,但将体委在体育资源方面的优势,与普通中学、大学的文化知识教育优势结合起来,是可能探索出一条最佳的途径的。正如人类教育的理想就是教育的平等、个性和大众化一样,体育真正发展的标志是大众化,体育的发展之路不能越走越窄,发展体育不是少数人的事。国家体育总局已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推出了奥运增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
2008年,世界选择了中国,到那时,我们奉献给世界的将不单单是奥运史上最精彩、最出色的一次盛会,还有我国体育事业真正健康的发展。
(摘自《民主与法制》文/阮莹呼满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