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1年12月17日
头版
01

培育企业的“韧性”

近期到基层抓产业,得知一农民租赁了一个倒闭的农机修配厂,生产的多功能粉碎机销路很畅,市场拓展到周边县市,一打听才知道是一个家庭式作坊,办了5年了,从当时的一个空厂,而今已形成了近20万元的资产。无独有偶,有个叫田先文的养鱼大户,从父亲手中接过鱼场,经十几年的努力,这个鱼场现有资产已达120万元。

养鱼、农机加工本是当地上世纪70、80年代的普抓产业,这样在本市内至少有上百户。十几年的市场风云,很多这样的户早已折戟沉沙。反过来看本区80、90年代大上的企业,如紫阳天力宝、安康江北油漆以及火爆一时的山野菜等相当企业,已是垮的垮卖的卖,或稍遇风险便弃戈而逃。广州顺德的万和家电集团,最早起源于家电修理,经过近30年的努力,现在已成为全国有名的家电集团公司。远的不说,如境内的泸康酒、今太家私等市内一批知名企业,也是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坚持而达到今天这样一个局面。

当然,很多成功企业都有各自成功的因素,而很多倒台企业都是因丢了市场而被淘汰出局的。失败时总是埋怨没有市场、没有资金,却不知成功企业也是在一边融资、一边瞄准市场,通过不断的调整,不断的注入科技,不断创新,不断的升级而获得了市场的青睐。

在我们这里,企业家大多缺乏一种“韧性”,想一夜暴富,一两年之内培育出知名品牌。须知很多成功企业都是在一边积累资金,一边积累经验,一步步做大的。中国在入世后,很多知名企业将抢摊国内市场,很多成功企业家将在国内一展身手。他们在给我们提供成功经验的同时,也将成为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在市场游戏规则逐步完善的同时,对西部落后地区企业来说,不但要有拼搏精神,更要有一种坚韧不拔的“韧性”。

(曾晓勤)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