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情系红旗村 爱洒致富路
——记未央区谭家街道办红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许群力
文/杨博 李娅 成达
伴随着新世纪和西部大开发的滚滚春潮,做为西北桥头堡的西安,在这个大背景下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西安的北郊,这些年来的变化更是引人瞩目。
就在这变化之中,地处北郊最大的国有工业群之中,面积约两平方公里,有6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600余户2240余人的红旗村的迅速腾飞,使之成为了这块土地上的一个亮点。
隆冬时节,当大地被严寒封杀的一派萧瑟的时候,我们走进了红旗村,所见所闻,让我们鲜明地感受到这里处处涌动着的建设热潮和人们的创造热情。
采访中,现年46岁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许群力告诉我们:“红旗村的变迁拆射出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英明和伟大。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们牢记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指示,在强村富民的道路上,以科技兴村,农工商并举的发展思路,风雨兼程,艰苦奋斗,改变了红旗村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形成了‘一产’(房地产)、‘二市’(两个大型农贸市场)、‘三区’(三个工业园区)的经济发展格局。红旗村先后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小康示范村’和‘小康村先进党组’等荣誉称号,全村乡镇企业总收入达到3亿元人民币以上,村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成为了‘强村富民’的一个典型”。
听着许群力的介绍,我们对红旗村的变化有了一个轮廓般地认识,也对这里的今昔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就让我们走近红旗村,走近许群力,去深入地看一看红旗村在这十几年里走过去的艰苦创业历程吧!
上篇:致富的领头雁 强村的带头人
跟许群力接触,给人一种儒雅清新的感觉,他学识渊博,谈吐自如,是一位富有人格魅力和领导气质的将帅之才。
许群力是1984年以其敢想敢干,勇于开拓的魄力和胆识,当选红旗村党总支书记。作为2000多村民的带头人,面对七沟八岔人均7分耕地和集体经济的一穷二白,当时还不满30岁的许群力就暗自发誓:“一定要让红旗村的村民们过上好日子,走上致富路”!
红旗村是“文革”时由徐家湾、徐家堡、车家堡和魏家湾四个自然村组成的。昔日“两个湾,旱涝鸭娃滩;两个堡,人穿补丁补”,地里“打碗花开得能打伞,灰条条长得能解板”,十分贫穷落后。
许群力这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经过调查研究和反复酝酿,决心走出土地,充分利用毗邻红旗厂、五二四厂和太华路穿村而过的地理优势,努力实现农工商一体化,走全面发展的道路。在他的带领下,村领导班子讨论并制定了“发挥地理优势,农工商全面发展”的规划并付诸实施。一个“科技兴村,农工商并举”的发展思路,为红旗村的日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要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不流几身汗不行,不脱几层皮不行。许群力首先以稳定联产承包责任制入手,对860亩菜田和30亩果园实行科学管理,他四赴杨凌,聘请专家现场指导,在土地上搞了一场“银色革命”,建起了大棚蔬菜基地,一年四季都有鲜菜上市,村民的收入有了基本保障。在此基础上,他还与村民们促膝谈心,广泛动员村民发展运输、饮食、加工等个体经济,很快使村里的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到30多家,这在当时的谭家乡还是首屈一指。
接着他又带领村民创办企业,这在当时并不富裕的红旗村来讲,是要有点胆量和魄力的,就拿办造纸厂来说,需要投资100多万元,村里没有积累,要贷款,可银行要以固定资产做抵押,许群力就将村委会办公楼和临街的九间门面房做了低押,他说:“假若纸厂办砸了,办公就到我家去,开会就在地里开!”一种不成功便成仁的气势给犹豫和彷徨的人们以极大的鼓舞。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他的努力,红旗瓦楞纸厂顺利建成,并取得了当年投产,当年收益的业绩。
从九十年代开始,许群力和村两委成员在区、街道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打了三个经济翻身仗,实现了三战三捷,使红旗村的经济迅速崛起。
第一仗:开发房地产,在“点”上突破。在西航公司附近建造商品住宅,施工中,他把办公室搬进工棚,坚守在开发区工地;销售时,他东奔西走,四处奔波,就连自己70岁的母亲病危,他也才仅仅去看望了两次,经过一番努力,商品房顺利售完,他才感慨地说:“小家大家难兼顾,自古忠孝难两全。”
第二仗:扩建两个农贸市场、兴建两条商业街,在“线”上突破。经过科学合理的规划,红旗村在南北、东西公路干线两侧大力兴办第三产业,建起了商业、饮食、医药等个体私营企业60多家。同时,扩建了徐家湾、魏家湾农贸市场,方便了居民生活,吸引了八方来客,搞活了地域经济,增加了村民收入。
第三仗:开辟建设工业园区,在“面”上突破。许群力多次参加经贸洽谈会,召开专家论证会,乡友联谊会,制定了《发展民营企业优惠办法》,采取多种形式招商引资。充分利用红旗村水、电、通讯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的优势,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你发财,我发展”和“以人为本,科技强村”的思想,先后办起了三个小型的工业园区,使全村的农工商公司集体企业达到32个,私营、个体企业发展到65家。仅此,就使他们的新增产值达到1.2亿元。
经过“点、线、面”的立体发展,红旗村的经济步入了迅速发展的快车道,村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许群力的梦想也变成了现实,村民们热情地赞扬他是“致富的领头雁,强村的带头人”。
下篇:三个代表的实践者 两个文明的追求者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许群力在致力于发展村组经济的同时,时刻不忘搞好精神文明建设。近年来,红旗村投资1000多万元为村办了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村里实现了住宅楼房化、村头标志化、街道水泥化、用水自来化、照明路灯化、路旁有绿化、电视有线闭路化、村务管理制度化,养老人身保险化,灌溉深井暗管化等“十化”。
此外,他们还给老年人发养老金,给学生发助学金、奖学金,给困难户发补助金。今天的红旗村政治稳定,老有所养,幼有所教,人尽其才,安居乐业,成为了“治安模范村”、“卫生示范村”和“尊老敬老村”。1996年被西安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1997年成为“陕西省文明村”,今年年初又被评为西安市首批“计划生育示范村”。
作为两委会的班子带头人,许群力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不断狠抓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坚持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他曾为排涝抢险负过伤,曾为救助女学生流过血,并带头为支援灾区献爱心,为扶困帮贫解囊,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出了一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在群众中树起了自己的形象和威信。
今年上半年,未央区委给红旗村派来了“三个代表”学促队,在学促队的精心指导下,村两委会坚持思想领先,深入认真地学习邓小平理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自觉高标准、严要求,在村组干部中开展了“三个代表”的学习和教育。他们通过写心得体会和知识考试,加深了一班人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和理解,指导和推动了全面的工作。
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红旗村在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同时,实心实意为村民利益着想,筹巨资在改建学校,建立卫生所等方面做出了努力。同时,继续加大力度,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素质,科技强村”,加快培养新一代管理和科技人才,为红旗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备足后劲。
可以说,现在的红旗村在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素质,加强团结,保持稳定,两个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年年都有新飞跃,年年都有新贡献,成为了初步富裕、文明的小康村。
村看村,户看户,村民看干部,干部看支部。为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许群力始终注重党员队伍建设和干部队伍的建设,要求做到每一个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每一名党员就是一面鲜红的旗帜,使之成为农村双文明建设的骨干和脊梁。坚持抓班子、带队伍,以干部的好作风带动村里的好村风。“廉洁自律”、“身先士卒”已成为红旗村干部队伍的真实写照,真正成为了一支素质过硬,作风顽强的中坚力量。
近年来,许群力还在红旗村的工作中率先推选村民代表,实行村民议事制度,开展民主管理,把两个文明建设中的重大决策权交给村民,取得了科学决策,减少和避免失误的良好效果。特别是通过开展和完善的“两汇报十公开一目标”制度,增强了工作的透明度,在干部和群众间架起了一道“连心桥”。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密切了干群关系,增强了凝聚力和战斗力,成为了红旗村依靠群众克难制胜的法宝。
心系群众冷暖,大办好事实事是村委会的一贯做法。在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教之后,他们又鼓励青壮年农民学科技,勤劳致富,科技发家,村组建立了科技图书室,提供精神食粮。评定的第一批农民技师发挥了作用,这种给农民评定职称的新鲜事,目前在国内还很少见。覆盖全村的广播网,定期更换的黑板报,信息丰富,内容多样,为村民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开辟了一块文化阵地。今年,新建的小学教学楼胜利峻工,这些都将为红旗村的双文明建设上台阶起到促进作用。
在红旗村领导岗位上已辛勤耕耘了近20年的许群力用自己的党性和爱心,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子领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金光大道,由于他突出的贡献,他先后被未央区政府评为捐资助学先进个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连续多年被未央区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4年被评为西安市新长征突击手,1996年被评为西安市劳动模范,1997年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
一个文明,富裕的红旗村在世纪之初和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将充分利用自身“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伴着共和国腾飞的美梦去迎接自己光辉灿烂的明天!
红旗村红旗的颜色将更加鲜艳……
红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许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