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2年02月25日

陕西工人报公众视角·生活广场 要害在哪里? 三才书摊 不能忘却的圆明园 不该堵住职工的嘴 同生活开个玩笑 最美的是你自己 图片新闻 饭后的这段时光 图片新闻 “十二床家属”

当前版:第A4版:公众视角·生活广场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公众视角·生活广场
04

三才书摊

□文/韩小士

俗称“小人书”的连环画小册子,在五十年前的西安城里被称作“娃娃书”,是我小时候最迷恋的东西之一。从我家住的巷子出去不远,就是三才书摊,我儿时的乐园。这里是古城西南角一个小小的十字路口,古色古香的一处所在。

三才书摊其实是一个小型的书铺,有两间没有任何招牌的门脸,左面一间摆着大厚本的小说一类,被我们谓之“字书”,多为大人光顾;我当时迷恋的只是右边门脸陈列的“娃娃书”。两间门脸进深都很浅,但存书不在少数,且只供出租而不出售。主人是两位中年男人,年长的“大三才”留长发满脸善相;“小三才”则剃一小平头面容冷峻。据街坊说他们是兄弟俩,但两人长得一点都不像,以至于我至今对他们是否亲兄弟一事仍心存疑惑。到这里来看书的大多是小孩,自然要和大三才亲近一些。租一本连环画只要一分钱,但小伙伴们为了节省有限的资金,往往在看完各自租的书以后,私下里偷着互相交换。“大三才”对此睁一眼闭一眼;但“小三才”却是锱铢必较,一旦发现就要大声呵斥的。所以,每次去书摊的路上心里总在念叨:“大三才”当班“大三才”当班……

不管是哪个当班,我们一律直呼:三才,取书!从来不必冠以叔叔伯伯,三才们根本不计较这些,似乎只要有人来这里看书就是最大的乐趣。当时的连环画绘制精美,且有很多成套巨制,如古典题材的《三国演义》《水浒》和现代题材的《铁道游击队》《山乡巨变》。还有很多单本精品如《地下交通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等。更不用说《三毛流浪记》那样百看不厌的经典连环画了。以当时的生活条件,哪个小伙伴口袋里能有几分钱就足以让大家艳羡不已,因之,去三才那儿看“娃娃书”带给我童年的乐趣,不论怎么形容都不过分。当时没有电视机,没有游戏机,没有肯德基,也没有“进口大片”,而三才的书摊不啻是我精神上的一扇窗口,让我对大千世界有了一些感知,尽管现在看起来是那么肤浅。但是可以说,自己对于美术的最初爱好,三才书摊有一份功劳。连环画看多了,自然知道了一些连环画家如雷贯耳的名字:张乐平、贺友直、赵宏本、钱笑呆、华三川、韩和平……等等等等。那时候对三才的藏书极为羡慕,一俟手里有一点零钱就往东大街的少年儿童书店跑,零零星星也买回了一些自己特别喜欢的连环画。积少成多,到我上中学时,居然攒了满满一抽屉“娃娃书”。后来“文化大革命”开始,再后来“上山下乡”,我的收藏散失殆尽,成为一种永远的遗憾。前些日子在古董市场上看到有旧版连环画,欣喜之下俯身翻看,怎奈摊主开出天价,看来圆童年之构也难了。

三才的铺面装着老式的木板门,白天拆下来用砖头一支,就成了极好的长凳。我们租了书就坐在上面全神贯注地阅读,完全融入到一个由方寸画面营造的美丽世界之中。毫不夸张地说,那就是一个忘我的境界。时光如白驹过隙,倏忽间自己已近知天命之年,偶尔随手翻翻现在的所谓“少儿读物”,虽印刷精美装帧豪华价格不菲,然绘画水平实在令人不能恭维,一望而知是凑数之作,更有由书商“策划”的“系列连环画”,其艺术水平惨不忍睹,且不乏暴力、色情内容。此等“连环画”,能使少儿“开卷有益”乎?真是天知道。

近些年经济飞速发展,我居住的这座千年古城也面临“老城区改造”。前些日子专意骑自行车到那一片老街坊转悠,惊讶地发现此地已经面目全非,连三才书摊的影子都找不到了。也是,如果大小三才还健在人世的话,也应该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断无精力再续经营之道。况且,即便还有这样一个书摊,现在的小孩还会感兴趣吗?其实当时的三才在经营上也是动了一番心思的,比如在租书时再加上五分钱,就可以获得一次小小的摸彩机会,奖品大抵是些橡皮铅笔一类。但最高奖品颇让我们垂涎,那是一支笔型的玻璃工艺品,晶莹剔透的笔杆里装有一种嫣红的液体,晃动起来煞是好看。当然,要摸到它全凭运气,概率极低。在屡试屡败之后,如果赶巧是“大三才”当班,他会慷慨地直接送一支给你。今天看来,这未必不是一种聪明的“营销战略”,使得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成了“铁杆读者”,和三才书摊难舍难分。看着眼下散落在街头巷尾的电子游戏厅,以及媒介上有关这些场所的令人心寒的报道,再回想三才书摊当年带给我的种种快乐,一时百感丛生,觉得“时代在发展”这句话的意蕴真是太复杂太复杂……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