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2年02月25日

陕西工人报公众视角·生活广场 要害在哪里? 三才书摊 不能忘却的圆明园 不该堵住职工的嘴 同生活开个玩笑 最美的是你自己 图片新闻 饭后的这段时光 图片新闻 “十二床家属”

当前版:第A4版:公众视角·生活广场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公众视角·生活广场
04

不能忘却的圆明园

□文·图/吴广升

午后的雨水沿着伞缘滴落下来,打湿我远道而来沉重的脚步。我走进曾经被誉为“万园之园”、“东方的凡尔赛宫”的圆明园废墟,走进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1860年,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格兰的两个强盗闯进圆明园,将乾隆游江南带回的一枕美梦烧成灰烬,将岌岌可危的清王朝烧成两个字;耻辱。透过迷濛的水雾,我仿佛看到一团团罪恶的浓烟,缭绕在圆明园的上空,烙印在中国的胸中,笼罩在无数志士仁人悲壮的抗争中……

在这片荒凉凄惨的废墟上,我像许多游人一样在寻觅昔日胜景的残痕。圆明园四十景中的“万方安和”的石基,仍然清晰可辨。“武陵春色”这传说中的世外桃源,早已化为乌有。贮藏《四库全书》的文源阁,连同这部珍贵的典籍一起化为残灰……举目远望,昔日面积相当于今天北海两倍的福海,只剩下烟波浩淼使人愁了。“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到君怀。”清代诗人王闿运诗中赞美的圆明园,由金碧辉煌的皇家园林变成荒凉的废墟了。岳阳楼荒废了,又重修在范仲淹文章中,可流满母亲血泪的圆明园能重建吗?我问沧海,沧海翻滚咆哮;我问高山,高山写满憎恨;我问废墟,废墟发出声声呐喊!

大水法是西洋楼景区最壮观的喷泉,远瀛观为皇帝亲政避暑的场所。遥想当年,歌舞升平,何等快乐!站在大水法遗址前,我感慨万千。这些典雅雍华的柱石,属于典型的意大利巴罗克风格,柱上锈刻着十八世纪前欧洲流行的洛可可图纹,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的龙和凤,带着大清帝国的落日余晖,不知飞到哪里去了。当英国侵华头目额尔金悍然下令火烧圆明园时,昏庸的咸丰帝吓破了胆,早已丢下圆明园与他的臣民,逃往承德避暑山庄,任由圆明园变成一场骇人听闻的劫难。当年,革命先驱李大钊先生凭吊圆明园遗址时,愤然写下一诗:“玉阙琼楼委碧埃,兽蹄鸟迹走荒台。残碑没尽宫人老,空向蒿莱拨劫灰。”

当我沉入萦思之际,雨住了。一缕缕淡淡的阳光飘洒下来,抬头望去,我的眼前出现一幅意味悠长的悲壮图景:僵立的巴罗克式石柱,如沙漠中死了千年而不倒不腐的胡杨,在地上留下斑驳的影子。石柱背后一片扶疏的老松,像历史老人向凭吊者讲述沧桑的岁月。石柱、松林、荒草。凄凉而有诗意。我带着说不清的废墟情缘,来到天安门广场,注目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我坚信,二十一世纪日益强大的祖国,不会再上演圆明园的悲剧!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