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热电厂里的女创新能手
她叫艾和平,今年45岁,是户县热电厂机电一厂钳工班技术员。就是她,在24年的风雨历程中,不仅从学徒工成长为一名高级技师,近日,还被陕西省总工会授予“创新能手”称号。
户县热电厂原属于5机6炉装置,自1970年投产发电以来,24年过去了,却一直不能满出力,5万千瓦的容量,只能带4.3万至4.4万千瓦的负荷。
到了1994年,新到任的厂长下决心要通过对#5机的大修,解决满出力的问题。为攻克这一技术难题,艾和平硬着头皮大胆创新提出了“用手工修复”的方案。当说出这话时,她自己的头发都竖起来了,因为过去从来未做过,这要担多大的责任哪!为此,她硬是用手刮、锉、研磨,设计配置专用研磨测量用具,通过大修,使#5机结束了自投产24年从未满出力的历史。此举,不仅为厂节约资金5万元,而且该项目还获网局科技成果二等奖。
1996年,在厂#4炉大修中,班上急需制作10000件预热器导流套筒的工作。由于限定的工期很短,分厂厂长让艾和平和其他同志想想办法。在反复思考中,她突然产生了灵感,为什么不用凸轮机械原理,为班上现有的冲床,设计一整套冲模呢?说干就干,当这一整套冲模试制成功使用后,原本要一次同时上两个人干一天可砸100件的工作变成了只需一人干一天就能独立冲出2000-3000件的工作量,机器加工的精度也是手工制作无法比拟的。经过这次改进创新后,功效整整提高了10多倍,在不计工期提前所创效益的情况下,仅就这项工作就为厂里又节约资金7万元。
1998年,西安交大将新设计的粗粉分离器交给户县热电厂试做,任务到了艾和平所在的
班,她就一遍一遍地查对图纸,
关键部位亲手改样下料制作。制作中,凭经验,她感到钢板搭接与轴套安装等方面存在不易
加工和易磨损等问题。为了从理论上证实自己的想法,她阅读了《钳工必读》、《机械制图》等钳工书籍,最后,向设计方提出了修改方案。交大教授听后欣然接受。该产品投产使用后,深得好评。当事人由衷地说:“户县电厂的工人真了不起,粗粉器的制作实现了科技与应用的完美结合”。 ■于红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