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年终关怀能否变成终年关怀”
——政协委员关于扶贫济困工作的思考
全国政协2000多名党员中,名人多、专家多,像安徽省霍山县落儿岭镇人民政府党委副书记文家庭这样来自最基层的委员却不多。在今年的政协会上,文家庭把目光特别投向了农村3000多万贫困人口。
“平日要多管多问”
文家庭委员实话实说:春节前后,我从电视上看到不少地方在搞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让人很感动,也引起了我的思考。逢年过节,看看生活困难的群众十分必要。但如果只是逢年过节才想起他们,平日却少管少问、不闻不问,显然不能解决困难群众的根本问题。党中央要求改变工作作风,逢年过节要看望生活困难的群众,平时更要深入了解这些群众生活困难的症结,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使困难群众早日脱贫。
关键是经常化、社会化
扶贫帮困工作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是从年终关怀转向终年关怀的关键。张子鹏委员向记者介绍了天津市困难职工救助中心的情况。
这个中心集中资金、集中物资、集中岗位、集中援助,对遇到特殊困难的群众实行一站式服务,对职工的求助反应灵敏、服务快捷,解决问题不隔夜,受到广大职工的欢迎,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初步形成工会运作、企业参与的运作模式。
终年关怀不再遥远
我国农村尚有贫困人口3000万。截至去年10月,全国应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为1589万。
“但目前各地尚未建立城镇贫困群众监测系统,对城镇贫困人群缺乏全面准确的量化统计,给党和政府研究解决贫困人口问题带来一定难度。”安启元委员为此建议:尽快建立贫困群体监测系统,准确掌握城镇贫困人口动态变化,为决策提供依据。
“政府要鼓励企业家取之社会、用之社会,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孙柏秋委员提出,要培育和发展一批能帮助解决社会问题、减轻政府负担的公益团体,加快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
吴建国委员也颇有同感。他说,公益机构是社会自我调节的重要方面,要采取切实措施改变目前公益机构数量少、规模小的局面。
按时足额发放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完善职业保险制度;实施最低生活保障要做到“应保尽保”……一条条建议,一项项对策,昭示着委员对弱势群体的深情厚爱。
终年关怀,不再是遥远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