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对“6·8”洪灾毁损公路的反思
“6·8”洪灾使我省公路遭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损毁,全省10个市中有7个市公路受损,经过我省的5条国道和9条省道、208条县乡公路遭受重灾,累计100多公里的干线公路被全部冲毁,造成经济损失2.6亿元,另有县乡公路损失约2.1亿元。交通部公路司有关负责人在查看了我省公路灾情后感慨:“陕西公路遭水毁损失的景况惨不忍睹,令人落泪。”
公路水毁令人落泪,更令人落泪的是水毁后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群众。那么,导致这场灾难的仅仅只是暴雨?我们在洪灾之后应该有些什么反思?
投入不足受惩罚
210国道西万公路、108国道周城公路和省道商沙公路,是我省受水毁摧残最严重的路段,其损失占全省干线公路损失的88%。这些重灾路段,大多位于秦岭深沟峡谷地带,公路两侧的植被相对也比较丰茂。然而,一场洪水过后,公路沿线地貌发生巨大变化,有的路段面目全非,河道改道,河床下切,道路被迫改线,原为公路路基的地方变成改道的河床和剥落的山体,原本植被丰茂的山坡,变成面目狰狞的泥石流和滑坡体。
不可否认,此次公路水毁与超常规的降雨量有关。据悉,佛坪和宁陕两县6月9日的降雨量高达498.2毫米,雨水来不及下渗便汇集成山洪下泻,使流经这两座县城的椒溪河、旬河出现千年一遇的洪峰。
同样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地处秦岭山脉,这几条路段所处的地质条件相当复杂,而且公路的路网密度小、抗灾能力差、等级相当低。据业内专家介绍,210国道西万公路和108国道周城公路都是“大跃进”时靠人力背沙抬石修建的等外公路,后来经过多年的路基压实,再陆续地铺上沥青面层,这样的路段,别说什么技术规范、什么等级,就连山区公路最应该有的桥涵和防护配套设施都少得可怜,又怎能应对大的暴雨山洪?
然而,这种情况仍未引起许多人的警觉,类似沿线违章建房、排水沟下埋设电缆、搭建违章构筑物等众多违背自然规律和技术规范的事情仍在变相地重演。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但愿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盲目开发酿恶果
近几年,逐渐加温的旅游热使得旅游度假设施的修建快速加剧。据省公路局一份内部刊物显示,从沣峪口进山不到24公里的路段上,就有旅游景区16处,其中4处临山而建,其余12处均为临河而建。许多部门和个人相中了沣峪口这段山清水秀的旅游开发宝地,旅游小区、度假山庄雨后春笋般在秦岭深处建成。
以旅游开发促经济发展无可厚非,然而这些临河开发的景区有的压缩河床、砌筑挡墙,有的在景区与公路间的河道上砌筑拱桥、架设钢桥和其他多用途构筑物。除此之外,还有多处加油站、随处可循的加水洗车点和许多民房,这些建筑物有的全部建在河床上,占据了大部分河道;有的建在河床狭窄处,使河床变得更窄;有的甚至建在凹岸河床中。
这些建筑物的存在,大大影响了排洪,危及河道和沿线设施的安全。在河道上修筑建筑物或构筑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要符合河道工程的技术规范。然而在西万公路上,20多处建筑物中能满足泄洪要求的寥寥无几,洪水过后随处可见的枯枝烂叶等残存物便是铁证。
在108国道周城公路,虽然风景区建筑很少,但沿途修建的小水电站拦河坝也成为碍洪的因素。在洋县金水镇,金水电站拦河
坝将洪水逼上临近公路,造成大面积塌方。违背自然规律和技术规范带给人们惨痛的教训。
跳出公路修复的怪圈
除过今年的特大洪灾,在以往每年大汛来临之际,各地的公路也会遭到不同程度的水毁,甚至在不少地方、同一路段还出现年年水毁、年年修复的重复性老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一个“钱”字。
近年来,由于各地水毁普遍严重,而上级下拨的修复经费往往是补助性的,要求地方财政补一点。而落实起来,情况往往是实际到位的资金只有上级公路主管部门那点补助费,而用这点钱来修复水毁路段,只得采取降低质量标准的办法来弥补经费缺口,再加上许多路段的汛期预防工作不尽如人意,等大汛到来造成严重水毁后再来抢修,所投人力物力经费往往成了汛期预防的数十倍。有人形象地说,这个说白了就是有补裤子的钱而没有做新裤子的钱。这个道理浅显得人人都明白,可实际上能在汛期到来之前真正做到预防的却很少,原因在于事前预防花掉一分钱都得自己拿,水毁后花掉成百上千万都能向上级主管部门要,理由就是:我遭灾了,天灾人祸人力不可抗拒。这些因素,使得头年修复、二年水毁、平日小修不断的现象仍然存在。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洪水已退,留给我们的不能只是惋惜和愤怒,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结合我省地质条件和客观现实,汲取教训,认真地去考虑山区公路在修建过程中如何科学选线,如何增加山区沿河公路中迎水路段的抗洪防护能力等一系列技术规范问题,把今后的工作作得更好。
(张斌峰 张力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