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挖去贫困山 筑起小康路
——记省级扶贫开发综合示范村孟家塬村
位于贫困山区的宝鸡县拓石镇孟家塬村,山大沟深,干旱少雨,土地贫瘠,自然环境十分恶劣。虽然我国社会形态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但这里依然是原始耕作方式,由于交通不畅、信息闭塞,人们的观念相对守旧,产业结构仍遵循于坡上觅食的传统习俗,严重地制约了该村的发展。当地流传的民谣“人在河滩行,照亮靠油灯;磨面靠牛推,运输靠背背”,便是孟家塬村的真实写照。虽然宝鸡县、拓石镇等各级政府领导都非常关心孟家塬村的脱贫致富、生产发展,可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生产发展依然滞缓。直到八十年代末,具有开拓意识的刘志文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后,该村才真正吹响了脱贫致富的前进号角。
面对贫困,面对挑战,村委会一班人在刘志文书记的领导下,认真地审视了村里的现状,找出了贫困的根源,大家反复讨论,统一了思想,大胆地提出了孟家塬村的发展思路,要彻底改变村子现状,必须从改善基础设施入手,首先解决路、电、水等困扰群众生活的难点问题。再依托山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林果业等,闯出一条致富的新路子。要解决水、电、路等问题,这对一个集体财政积累为零的贫困村来说,无疑是天方夜谭,哪一件事不是用钱才能完成的?可是,刘志文书记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以“老陕”那不屈的黄土精神积极与电力部门联系,他的精神感动了上级电力部门的领导,仅用半年时间就架通了10.5公里的高低压线路。彻底解决了群众照明和动力用电问题。紧接着他又带领村两委会,移山开路,全村投入劳动力21360人次,移动土石方31600立方,修通了孟家塬村通往洞街道5公里公路,并修通了组与组及田间生产路30多公里。特别是310国道因滑坡重修,刘志文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这不仅仅是群众参与建设来增加收入,更重要的是如果能让国道从该村经过,将会彻底改变孟家塬村的交通旧貌。于是他们先后二十余次与甘肃310国道工程项目指挥部协商,并给与优惠条件,经过多方努力,终于使310国道改道从孟家塬村通过。接着,他们又自筹资金76万元,新修打通了孟家塬村南端“瓶径”路段,使县公路与310国道接通,彻底改变了孟家塬村的现状。
刘志文深知修通了水、电、路并不意味着群众就走上了富裕路,这个忠于共产党领导的村支部书记从310国道上看出了商机,在村委会的共同努力下,在310国道两侧建起了两栋仿古式二层门面房96间,建起了孟家塬村的经济开发区。通过招商引资,又建起了透灰石厂、白银石厂、水泥预制板厂、孟家塬村加油站等企业,解决了村民就业问题。目前经济开发区商贸、餐饮日趋活跃,经济发展已经趋于繁荣。
孟家塬村的干部群众发扬了“立足实际、艰苦创业、团结奋进、顽强拼搏”的孟家塬精神,使山村面貌焕然一新,受到了市、县领导的肯定和表扬,并被确定为省级扶贫开发综合示范村。村两委会十分珍惜上级领导的关怀,积极实施扶贫开发项目,以基础设施、产业开发、村容村貌建设为重点,进行山、水、田、林、路、通讯、文化综合治理。重点对三组易家沟29户137人实施整体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在咀儿经济开发区。为了体现党对人民的关怀,为搬迁户新建砖混结构一层或两层楼房29座2740平米,使每个搬迁户都有一个温暖的家。投资21.05万元,新建人蓄饮水工程2处,修蓄水池4座、打深井一眼、铺设输水管网10公里,解决了全村人的饮水问题。投资近10万元建起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系统一套,开阔了群众眼界,丰富了文化生活。架通了6公里程控电话光缆,使山村和外面世界连在了一起,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在发展村基建设的同时,刘志文狠抓了农、林、牧、果的综合开发。改造了200亩坡地,新修基本农田200余亩,边埂栽植花椒10000余株,对搬迁后的弃耕地实施退耕还林。新栽板栗、核桃、桃等经济林600多亩,用材林830余亩。同时,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新增秦川牛128头,生猪132头,鸡3000余只。使全村的群众全部脱贫并走向富裕的道路。由于孟家塬村在脱贫上做出了显著成绩,省、市、县领导都十分关注该村的发展,今年八月份,张伟副省长亲自到孟家塬进行视察,并对该村在扶贫开发中所取得的成绩表示高度赞扬,使全村人倍受鼓舞。刘志文书记先后被评为宝鸡市党代表、宝鸡县人大代表等荣誉。
谈到孟家塬的发展,刘志文书记告诉记者,该村所取得的成绩,都是在市、县领导关心和支持下取得的,依赖于有一个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更是全村群众奋力拼搏的结果。该村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乘西部大开发的东风,使孟家塬村再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我省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颗璀璨明珠,映亮西府。
从刘志文坚毅的神情和殷切的目光中,我们洞察到孟家塬未来的雄伟蓝图。试问,有愚公移山的不懈毅力,梦想距离现实还会有多远?让我们拭目以待!
(张民翔 刘冰)